摘要:爲什麼孩子說爺爺批評他。這時最好拍着手說:“寶貝你好體貼,會幫媽媽做事情了(這裏還涉及心理學的一個概念‘期待效應’,可能孩子只是拿着拖把玩,但聽媽媽這麼一說,他就有了繼續這樣做的動力)。

一位家長問我,孩子太要強了怎麼辦,然後她就講了自家孩子的兩件事。

第一件事,孩子很小的時候,想摸電風扇,爺爺趕緊阻止他,告訴他:“這個危險,不能碰,很疼的。”

結果,孩子立馬大哭起來,說爺爺批評他了,各種不依不饒。

爸爸媽媽發現,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對孩子說話,不能沒有誇獎。只要不是日常對話或誇獎,類似上面那種警告,孩子聽了都不高興。

第二件事,孩子的好勝心特別強。孩子和爸爸媽媽做遊戲,爸爸螞媽贏了,他就要大哭大鬧。

上次帶他出去玩,喫午飯時,有個小朋友說:“你看我喫了兩大碗白飯。”這孩子立馬就要求喫三大碗,於是,他回家就肚子疼,還跑了趟醫院。

爲什麼這孩子這麼要強?

01

孩子太要強

跟家長的誇獎方式有關

先說第一件事,爲什麼被爺爺說了幾句,孩子就哭了?爲什麼孩子說爺爺批評他?

大家都被他騙了,那麼小的孩子,哪懂那麼多道理呀。任何一個有點兒脾氣的小孩,受到阻撓時都會哭鬧,只不過這孩子挪用了個詞——“批評”罷了。還是摸電風扇這件事,爺爺說了,孩子哭了,是不是挺正常的?

可是,這孩子的家長特別提到了“誇獎”,這就透露出一個問題:這個家庭裏的成員,平時對孩子的誇獎可能有點多。

對孩子誇獎太多,會讓孩子過於自信。過於自信的結果就是,當發現自己能力沒那麼好、自己做不到什麼事情、自己不如別人時,就會大受打擊。

正確的誇獎方式是:漂亮詞可以用,但一定要進行精確的事實描述。並且,同樣的事情不次次都誇,偶爾誇。

例如,你在做家務時,看到孩子扛着大人的拖把學拖地。這時最好拍着手說:“寶貝你好體貼,會幫媽媽做事情了(這裏還涉及心理學的一個概念‘期待效應’,可能孩子只是拿着拖把玩,但聽媽媽這麼一說,他就有了繼續這樣做的動力)!寶貝力氣大,用大人的拖把拖地!(精確的事實描述)”

用這種方式誇獎,就不會讓孩子對自己能力產生錯誤的估計。

如果次次都誇孩子,反而會降低孩子行爲的內在動力,一旦沒有誇獎,孩子就會不想做了。

02

孩子輸不起?

那就和他玩“角色扮演”

像開頭提到的第二件事,孩子喜歡和爸爸媽媽比賽,說明孩子把爸爸媽媽作爲自己的標杆。雖然大多孩子都會這麼做,但孩子們心裏明白:“這些大人是很厲害的!”

所以,當我們故意輸給孩子時,孩子很高興;當我們贏了的時候,孩子可能會有過激反應。如果有反應,孩子多是覺得爸媽怎麼不讓着我,難道不愛我嗎?

競爭是孩子的天性,小孩兒都喜歡比賽,也都喜歡贏。但輸不起的孩子,說明他們自尊心過高,受挫能力差。對這種情況,最好的方法是多和孩子玩角色扮演遊戲。

角色扮演遊戲可以讓孩子更好地理解情景,爸爸媽媽可以和孩子一起玩遊戲,輸了就像孩子一樣大吵大鬧。這樣先讓孩子看到自己的行爲,再和他討論。

孩子的自尊心本來就高,所以不能用粗暴的方式打壓,可以用婉轉的語言,體諒孩子的心情,多鼓勵孩子,告訴孩子輸了沒關係。

03

不要當衆批評孩子

批評錯了要跟孩子道歉

孩子在三歲左右就有很明顯的自尊心了,不當的批評會嚴重損害孩子的自尊心。

小朋友們都在院子裏玩,突然兩個小朋友撞到了一起。圓圓坐在地上哇哇大哭,小凡在旁邊揉着自己的腦袋。小朋友們一下都圍了上來,七嘴八舌地問:“怎麼啦,怎麼啦?”圓圓哭着說:“我正跑呢,就被撞了,疼死我了!”

“怎麼回事啊!”圓圓媽媽說着衝過來,抱着自己兒子高喊,“誰撞的?誰撞的?站出來!”

小凡怯怯地走上前,說:“是我……”

圓圓媽媽對小凡劈頭蓋臉就是一頓罵,小凡也哭了,小凡說:“明明是他跑過來撞到我的,我的頭也很疼啊。”

圓圓媽媽抱着圓圓走了,圓圓已經不哭了,他越過媽媽的肩膀,看到小凡還在哭。

當衆批評孩子,對孩子來說是最大的羞辱,這樣做會極大地破壞孩子的自尊心。尤其是沒有搞清事情的原因,很可能會冤枉孩子。

不管對錯,都不應該在衆人面前批評孩子。如果遇到孩子不聽話,媽媽可以嚴肅地告訴孩子這樣不好,然後“回家算賬”。要記得我們的原則:溫和而堅定。

如果批評錯了,家長事後一定要給孩子道歉,安慰孩子,直到孩子的心靈得到修復。家長勇於道歉、“知錯就改”,也會給孩子立下好榜樣。

除了批評,類似尿牀等隱私性的事情,也不要當着孩子面暴露給別人。比如,來客人時,尿溼的褲子和被子晾在陽臺上,媽媽還拿來和客人說笑。要知道,孩子越大,越需要隱私。

-EN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