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所以,在未來的寒冬市場,會形成兩種市場格局,衛視平臺的市場會繼續存在,但是份額會再度縮小,它會在政策的嚴格關照下以主旋律及現實主義題材爲主,青春偶像劇和古裝偶像劇的比例會再度壓縮。如果不是之前各家衛視平臺與影視公司合謀大量製售注水劇,導致國內的爛尾劇氾濫成災的話,國家也不會出臺電視劇四十集封頂令。

就像那句俗話所說的,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就像另一句俗話所說的,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影視寒冬也不是一天時間就形成的。腳上的泡都是作死的人一步步自己走出來的。特別是在影視劇市場,什麼事情一旦氾濫失控,相關部門必然要出手。所以,很多相關政策所構成的冬日風景,還是蠻豐富的。比如,限古令、限薪令、限籍令、四十集封頂令。當然,這些都是來自機構的調整政策。
而市場大環境所自然產生的負面制約,也在給影視從業者設置着各種路障。前幾年,廣告商有錢,電視臺就跟着有錢,所以購買電視劇首播權的時候,出手也很大方;所以,各種大型長篇古裝連續劇、偶像劇,動輒就注水淋漓地剪出了七十集、八十集,甚至上百集,即便這樣的劇集,電視臺的購片阿姨們也都很大方照單全收,因爲她們太喜歡小鮮肉了。那幾年的注水劇讓資本市場、投資者、演員們都賺得溝滿壕平的。可是越到後來,這樣的好日子就越少了。各大衛視,即便是五大一線衛視也都沒有餘糧了。
目前,能夠購買電視劇首映權的似乎也只有五大一線衛視了。相應的,很多中小型製片公司也都市場萎縮的形勢下相應倒閉了。據說光去年一年,就有1800多家影視公司關張了。目前的形勢是,各大衛視的市場需求快速萎縮,而三大網播平臺市場卻應聲崛起。同時,很多影視公司往往無法適應這兩種市場局面的切換,大概是大體量的注水劇拍得習慣了,一旦讓他們拍網絡劇,他們好像也無法適應。再說,網絡平臺的要求與電視臺既不一樣,要求又高。並且,參與投資的網絡平臺,對於資金的使用控制也越來越嚴了。
就像前面所說的那樣,腳上的泡都是自己走的。如果不是之前各家衛視平臺與影視公司合謀大量製售注水劇,導致國內的爛尾劇氾濫成災的話,國家也不會出臺電視劇四十集封頂令。其實,在小編看來,四十集封頂都太輕了,應該二十集封頂,讓那些黑心影視公司再也沒有注水機會,最終退出影視劇江湖。另外,兩年前比較狠的限古令、限偶令等嚴厲政策,也對影視劇市場上的天量資本形成一股強大的擠出效應。
所以,那些之前早已立項的古裝偶像劇,青春偶像劇;那些早已簽好的青春劇的小鮮肉們也在資本撤離的情況下默然離場。到了2020年,即便有一些排檔的大型古裝偶像劇那也是政策下達之前的存貨。另外,與各大衛視市場萎縮形成鮮明對比的,則是三大網絡視頻平臺的天量市場。未來他們將是中國影視劇江湖呼風喚雨的龐大存在。他們差不多要控制着6~7成以上的市場份額。未來,如果影視公司或演員們不學習着與他們打交道,將會沒有飯喫。
現在的三大網絡平臺,已經不像當初那樣錢多、人傻、不懂行了。交了幾年學費之後,他們已經相當成熟了,比如,《破冰行動》、《白夜追兇》、《長安十二時辰》、《重生》、《靈魂擺渡》、《毛騙》、《殺不死》等等這些網劇,已經證明他們對這個行業的熟悉及掌控程度了。很多時候他們都是自己出錢、親自操刀,再或者就像開發商面對建築公司那樣。我給你IP我定製,你來改編、加工、製作,比如,那些鬼吹燈系列網劇就都是這麼生產出來的。
所以,在未來的寒冬市場,會形成兩種市場格局,衛視平臺的市場會繼續存在,但是份額會再度縮小,它會在政策的嚴格關照下以主旋律及現實主義題材爲主,青春偶像劇和古裝偶像劇的比例會再度壓縮。而三大網絡視頻平臺的市場份額會再度擴大,並且他們親自下場踢球的行爲會進一步日常化。屆時,那種小成本、小製作、腰部以下演員(基於成本,他們只要腰部下的人)主演的網劇會越來越多。此時大家不妨到三大網絡平臺看一下,這類雜牌的影視劇會越來越多,很多網劇的導演和演員從前都沒見過,更別說流量小鮮肉了。儘管如此,但這些劇的質量並不差。另外,未來那些實力演員和導演,也會逐一成爲三大網絡平臺上的門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