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传统木结构建筑是包括北京雨燕的很多鸟类筑巢的首选,但是现在随着城市对古建筑的保护手段升级,这种筑巢点越来越难找了。天坛曾经是长耳鸮在北京越冬的居所,也曾是全中国最容易看到长耳鸮的地方了。

▲ 2019年6月6日,在北京将府公园的水塘里,一只夜鹭经过数次抓捕,终于捉到了一条约半斤重的红鱼。这条大鱼让夜鹭费了很大的劲,用了足足十分钟才将鱼儿吞咽进肚。图/视觉中国

北京人离野生动物有多近?

北京是诸多野生动物生存的居所。春天的胡同里穿梭着衔泥筑巢的家燕,夏天的什刹海柳树上蝉鸣阵阵,秋夜老墙缝里的蟋蟀吸引了打着手电的小伙伴们,冬日的墙根下黄鼬会留下觅食的踪迹……

调查数据显示,北京的野生动物已经超过了600种。我们不但发现了中国特有的珍稀鸟种震旦鸦雀、国家一级保护濒危鸟类黑鹳,还有一些大型动物频频现身,比如野猪、野羊等。

▲ 飞跃永陵的鹗。摄影/徐永春

就拿鸟类来说,猜猜看,北京有多少种鸟?

答案或许会让你想不到:470多种!这是全国鸟类品种总数的将近三分之一。

随着城市绿化率的提高,野生动物也逐步从北京远郊向近郊“进军”。换句话说,就是离我们更近了。

北京大了,什么鸟儿都有

北京不仅仅只有林立的高楼,它还有遍布城市的湿地、城市公园、皇家园林,以及京郊绵延的山脉和湖泊,这些都为鸟儿们提供了绝佳的栖息地。

有着种类如此繁多的鸟类,对生活在这座城市中的人们来说,既欣喜又振奋。

如果说有什么动物能代表北京,那肯定非北京雨燕莫属。北京雨燕又称为普通楼燕,这也是为数不多以北京城命名的动物。

▲ 2020年5月1日,北京北海公园的雨燕。图/人民视觉

人们对雨燕的喜爱已然浸入到北京的文化和习俗中。北京风筝中最具代表性的形象“沙燕”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中的妮妮,都是以雨燕为原型。

北京雨燕并非家燕的近亲,而是夜鹰大家族的一员。它们和家燕长得不太一样,尾巴不如家燕那么尖。

▲ 2019年6月28日,北京颐和园,时隔一年,成群的雨燕又回来了。图/视觉中国

北京雨燕因模式标本产自北京而得名,是普通雨燕的一个亚种,在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都有繁殖记录。它们4月-7月完成繁殖后,会踏上漫漫征程——经过约26000公里的飞行到非洲中、南部越冬。

雨燕宽大的翅膀和流线型的身材使其拥有极高的飞行速度,可达每小时110千米,是世界上飞行速度最快的鸟类之一。

▲2019年6月28日,北京颐和园的雨燕。图/视觉中国

雨燕宽大的喙裂和高超的飞行技术让它们能够自如地在空中捕捉各类飞虫。每天清晨和傍晚,都是雨燕捕食的高峰时间。一只雨燕一天能捕捉近万只飞虫,包括蚊子、飞蝇和蚜虫等。

传统木结构建筑是包括北京雨燕的很多鸟类筑巢的首选,但是现在随着城市对古建筑的保护手段升级,这种筑巢点越来越难找了。

保护工作者也在努力为北京雨燕提供生存空间,颐和园甚至在雨燕繁殖期封闭了它们集中筑巢的廓如亭。

▲ 2019年6月28日,北京,上百只鸣叫着的北京雨燕在颐和园上下翻飞,蔚为壮观。图/视觉中国

红隼是一种漂亮的小型猛禽,有着标志性的砖红色后背和黑色眼下鬃斑。它们通常选择在高大的建筑上面筑巢,在街道和绿地中寻找食物。红隼很好地适应了北京的城市生活,是这四九城中遇见率最高的猛禽。

风遇到高楼形成抬升的气流时,红隼便乘势而上,在林立的高楼间自由穿梭,追捕各种鼠类、小鸟和昆虫。北京的钢筋水泥“森林”便是它们的猎场。

▲ 红隼是北京最常见的猛禽。图/视觉中国

红隼在这座城市栖息、繁育后代,最常见的筑巢地点就是居民区高楼的阳台和空调外机箱。

乌鸦则是鸟类中智商最高的类群之一。在寒冷的冬夜里,它们往往在城市的一些区域大群聚集,比如北京师范大学。为什么仅仅一路之隔的北京邮电大学喜鹊居多,而师大基本都是乌鸦,至今还是未解之谜。

▲ 2017年12月18日,乌鸦飞过北京故宫博物院琉璃瓦屋顶。图/视觉中国

北京的冬天寒气逼人,大多数鸟类会赶往南方过冬,但仍有不少种类留在这里生活。

比如银喉长尾山雀,它们看起来圆滚滚的,但实则是灵活的“小胖子”,它们行动敏捷,常活动于树冠和灌木顶部,到了晚上会成群蜷缩在一起,靠彼此的体温抵御寒冷。

▲ 2020年2月4日,北京,圆明园内一只银喉长尾山雀在树枝间觅食。图/视觉中国

动物园的“编外”生物

说起北京动物园,想必大家都不会陌生。

每一天都有成千上万的大朋友小朋友来这里看憨厚可爱的大熊猫,脖子修长的长颈鹿,看看那威武的狮子和老虎,水禽湖上的加拿大雁......它们都是在动物园里有“房”、有“身份证”的居民。

▲ 凭什么是国宝?凭我可爱啊。 图/视觉中国

然而,作为北京城里最适合多物种生存的一片绿地,除了原住民以外,北京动物园还吸引了不少野生动物偷偷潜进来,在此安家。

在动物园里,这些“编外人士”还不少。其中最轻易能被人们看到却又经常被忽略的就是松鼠了。它们活跃在树梢,还丝毫不隐藏自己的行踪,理直气壮地在动物园的树梢上窜来窜去,经常跳到地面上寻找种子和果实。

▲ 2020年3月19日,北京,一只魔王松鼠。图/视觉中国

和松鼠比起来,黄鼠狼就显得低调多了。白天,动物园中人流涌动,基本找不到黄鼠狼的踪迹,但黄昏之后甚至夜里它们就出来活动。黄鼠狼在北京动物园里生活,虽然行事低调,但手脚多少还是有些“不干净”。

动物园里笼养的鸟类对黄鼠狼的诱惑太大了,它总是忍不住对这些鸟类下手,一旦找到了笼子的漏洞,它就会进去捕食笼养鸟类。

▲ 黄鼬从叶子中探出了身子。图/视觉中国

当然,在动物园管理人员对笼子进行堵漏之后,留给黄鼠狼的机会已经不多了。

在“编外人士”的队伍里,夜鹭是活得最滋润的。夜鹭肆无忌惮地在水禽湖占领了地盘,强大的繁殖能力和适应能力让它们抢占的地盘比原住民还要多。

▲ 夜鹭是捕鱼的一把好手。图上的夜鹭摄于2019年7月31日,北京,大兴旺兴湖公园。图/视觉中国

夜鹭甚至为了抢占动物园里给原住民的食物,改变了自身的夜行性行为,在白天等待着饲养员带着食物到来。

北京动物园里的“编外人士”和原住民们和谐相处,动物园也是城市里物种最为丰富的绿地天堂。可以找一个周末,细细去寻觅和观察这些‘编外"生物。

天坛的夜静悄悄吗?

白天的天坛人流涌动,风景优美,圜丘坛、皇穹宇、祈年殿等建筑更是让人叹为观止。人们都把最佳的参观时间安排在了白天,但殊不知晚上的天坛,别有一番热闹景象!

天坛的的开放时间一般是从6:00到22:00,可谓是北京的公园里开园时间最长的了。人们可以有足够的时间去逛逛夜晚的天坛。

▲ 萌态十足的长耳鸮。图/视觉中国

天坛曾经是长耳鸮在北京越冬的居所,也曾是全中国最容易看到长耳鸮的地方了。而现在,在天坛已经很难再见到它们的踪影。

城市的建设、绿地的减少导致鼠类和蝙蝠数量的减少,而鼠类和蝙蝠则是长耳鸮的主要食物。鼠类和蝙蝠数量的减少,迫使长耳鸮把捕食的目标转向数量更多的鸟类。

▲ 现在,长耳鸮在新疆还有栖息。图为2019年3月11日,在新疆博乐市某小区的院内,长耳鸮在树上栖息。图/视觉中国

再加上闻风而来的狂热摄影爱好者纷纷前往天坛拍摄长耳鸮,也给它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干扰。

种种的这一切,导致了长耳鸮在天坛越冬的数量越来越少。长耳鸮本来是天坛夜生活里最活跃的一员,可惜现在已经无缘相见了。

除了现在已经很难在此看到的长耳鸮,天坛的夜晚还活跃着一群美丽的小精灵——蛾。所有人提到蝴蝶,想到的是美丽,而提到蛾,大部分人却都感到害怕。其实,蛾拥有不逊色于蝴蝶的美丽。

▲ 天坛公园里,可以遇到宁波尾大蚕蛾。图/《城市自然故事·北京》

它们在黑夜中飞舞,在树干上栖息,磷翅上的花纹五彩斑斓,有的甚至在黑夜中闪闪发亮。

说到天坛,还有一位大主角,那就是天坛里的刺猬。刺猬是城市中最常见的野生兽类之一。无论是公园景区还是小区绿地都可能出现它们的身影。相比鸟类,大城市车流不息的道路对这些在地面活动的小动物是巨大的阻碍,公园无疑是更好的生存场所。

▲ 刺猬是城市里常见的生物。图/视觉中国

刺猬结束一白天的睡眠,在夜晚醒来,到祈年殿前的草坪上觅食。这些可爱的小刺球绝对是夜生活的主角,它们轻巧灵活,却又不像蛾子一般难以被发现。

看到它,人们的心无一不被它的呆萌可爱所俘获。行走在黑夜中的天坛里,总会有可爱的小动物出来和你“打招呼”。

▲ 2019年6月1日,北京,大兴区念坛公园里,一只刺猬在树下游玩。图/视觉中国

需要注意的是,“寻找”与“观看”是跟城市里的动物相处的要诀,不要试图干扰它们的生活,不要轻易喂食,让我们遇到野生动物的时候,安静地观察就好啦!

- END -

编辑丨西湖醋鱼

内容来源 | 《城市自然故事·北京》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