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學家們在評論唐太宗李世民時異口同聲地稱讚他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一代名主賢君,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他在位二十三年,政治修明,經濟繁來,有“負觀之治”之譽。唐王明建立之後,李世民掛師出征,制平羣雄統一全國。李世民領兵作戰取勝的主要一點是身先足卒,用自己奮勇作戰的物樣力量來鼓舞士氣。每次作戰他都是親率精騎,沖人敵陣,由於他武藝高強,機智靈敏,膽氣過人,雖然身經百戰,但從來沒有被敵人的刀箭傷過,軍中將士都嘆爲神人。李世民從馬上取天下,當然也有馬的功勞。他一生喜馬、愛馬、嗜馬成癖,留下了許多趣聞軼事。
李世民生長在邊地,自幼就練成了一身騎射功夫。從晉陽起兵到登基稱帝,他的生涯幾乎是和弓馬伴在一起的。東征西討,出生人死,強弓和駿馬從未離身。在他率軍與薛舉的兒子薛仁杲作戰時,他騎乘的寶馬“白蹄鳥”一天一夜奔馳了二百多里,乘勝追擊,直搗折庶城,迫使薛仁杲率殘部投降。在與劉武周的主力宋金剛部作戰時,李世民騎着駿馬“特勒驃”猛插敵後,宋軍陣營頓時大亂,潰不成軍,向北逃竄而去。在與王世充對陣時,李世民騎乘“颯露紫”,僅率十餘精騎,突擊敵陣,殺開一條血路直插敵後。與竇建德在虎牢關作戰時,李世民乘“ 青 騅”(音: 追) 沖人敵營,只經過四五回合的交戰,就大敗敵軍。“什伐赤”“拳毛鴰(音: 刮)”也都爲他衝鋒陷陣立下了大功。唐太宗李世民臨死之前,遺命雕刻“白蹄烏”“特勒驟”“ 什伐赤”“颯 露 紫”“ 青 騅”“ 拳毛鴰”六匹駿馬來裝飾自己的陵墓昭陵。號稱“昭陵六駿”。這六匹石馬神態生動,雄健有力,造型粗獷,質感強烈。六駿形象各具風采,或原地待命,或輕步徐行,或弛騁戰場,或騰空飛躍。這一傑作正是李世民馳譽戰場與嗜馬成癖的真實寫照。
據說,在貞觀後期他的一四叫作黃驄驃的駿馬病死了,他痛惜不已,特詔令樂工作《黃驄疊曲》進行演奏以表哀思。公元647 年突厥人派使者向唐朝獻良馬百匹,其中十四尤爲健碩,唐太宗稱爲“十驥”,分別給它們起了富有詩意的名字,如“騰白雲”“凝露白”“發電赤“等,並予以精彩評論。
一次,唐太宗特別喜愛的一匹駿馬突然死去,唐太宗非常震怒竟要將養馬的人外死。幸虧長孫皇后用春秋時期晏嬰勸齊最公不要因爲馬死了就要殺養馬人的歷史典故提醒他,才使唐太宗饒想了這個靠馬人。
由太家對駿馬的感情深厚還寫了一些味馬詩,他的似飲馬一詩寫道:
駿骨飲長涇,奔流灑洛纓。
細紋連噴聚,亂荇饒蹄縈。
水光鞍上側,馬影溜中橫。
翻似天池裏,騰波龍種生。
詩中字裏行間可見對馬的喜愛之情。
全國統一,戰事結束後,李世民騎射的豪興仍不減當年。當時,大臣虞世南和魏微等對唐太宗李世民喜歡圍獵都加以勸諫,一是爲他的安全着想,二是怕他興師擾民。但唐太宗仍圍獵不絕,只是在遊獵時剋制自己不妨農事,不踏稼禾就是了。他認爲,圍獵是爲了佈陣練兵,強軍防敵,因此,在魚龍川、黃泉谷、麗山、少陵原、廣成澤都留下他跨駿飛馳、輕捷矯健的身影。
尤爲有趣的是唐太宗竟在文成公主嫁人的大事上出了一個關於馬的難題,讓婚使猜。據說難題是這樣的: 要婚使把雜處的一百匹母馬和一百匹小馬駒的母子關係準確地認別出來。吐蕃贊普松贊干布的使者祿東贊才識過人,巧妙地把母馬和小馬駒分別圈起來,暫時斷絕了馬駒的草料和飲水,第二天,他把母馬和馬駒同時放出來,飢渴的馬駒急速地奔向自己的母親,尋求母乳,依偎不離。難題迎刃面解,令太宗非常高興,不但允諾祿東費迎娶文成公主人藏,還將琅琊公主的外甥女嫁給了他。
唐太宗嗜馬成癖可見一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