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爾斯克戰役是蘇德戰場上的又一場決定性戰役,在歐洲東線戰場中的庫爾斯克在7月5日迎來在世界戰爭史上具有濃墨重彩的一筆。
斯大林格勒會戰讓德軍損失很大一部分訓練有素,裝備精良的部隊,軍心渙散。意大利的墨索里尼政府面對軍事上的失利和國內反法斯西運動的興起正危在旦夕,太平洋局勢上,日本節節敗退,美軍取得越來越多的主動權。面對內憂外患的局勢,希特勒急需要一場宏大戰爭的勝利,來穩固自己的政權。
德軍因爲先前在斯大林格勒戰爭中喪失一部分的戰略主動權,爲了挽回此前的損失,南方集團軍羣司令曼施坦因開始計劃向蘇軍反撲。他主動放棄一些重要據點,誘使蘇軍深入,蘇聯軍隊在不斷進攻中,戰線越拉越長,而德軍卻趁機完成了兵力的集結。
1943年希特勒說出第6號作戰命令,並說:“我決定,一旦氣候條件允許的話,就實施堡壘計劃,這是今年的第一次進攻。”其實“堡壘”計劃的出爐,在德軍內部中存在着非常強烈的分歧,曼施坦因認爲德軍並沒有足夠的兵力來防守從波羅的海到黑海這樣過長的防線,而且對於蘇軍會對庫爾斯克集結並發動攻擊,曼施坦因早有預料,在德軍目前所佔有的土地中沒有什麼地方比這裏更富有戰略意義了,並且提出應該後發制人等到蘇軍的攻擊已經發起的時候,再予以沉痛的反擊。或者應該在蘇軍還沒有準備好的情況下,直接取得戰場上的一切先機。
然而癡迷於閃電戰的希特勒只是瘋狂地相信“只有進攻纔是更好地防禦,進攻可以解決一切問題。”又認爲新式武器的加入,會使德軍很輕鬆地贏下這場戰爭。蔡茨勒的想法跟希特勒相契合,認爲只要使用新研製出的虎豹戰車,就足可以獲取戰場的勝利。莫德爾則帶來一疊航空照片,這些照片顯示蘇軍在德軍計劃的進攻路線上,已經構築了大量的防禦工事,莫德爾認爲進攻的最佳時機已經失去,蘇軍已經恢復元氣,“堡壘”計劃應該放棄。希特勒正在兩派的主張中猶豫不決的時候,凱特爾說道:“出於政治上的理由,我們必須執行堡壘計劃。”這句話,正戳中希特勒心理的想法,於是在獨裁下,“堡壘”計劃正式決定執行。
只是“堡壘”計劃一拖再拖,因爲地區雨季的關係和德國軍方執意要等準備充足後,特別是新式裝甲、坦克的配備後才肯作戰的緣故,使得曼施坦因先前創造的有利局勢已經隨着蘇聯的不斷集結力量消失殆盡。
蘇軍聽從朱可夫的安排,在前沿陣地精心地設計他們的防禦,在德軍最可能的進攻方向上,構築數道防線,防禦縱深超過100英里,整個防禦體系由大量互相緊密配合的雷區、火力點、反坦克戰壕、鐵絲網等構成,聚集大量的兵力和火力。在庫爾斯克突出部的北部,正對着德中央集團軍羣方向的是羅科索夫斯基的中央方面軍總兵力達71.1萬人,1.1萬門大炮和迫擊炮,1785輛坦克和自行火炮。在庫爾斯克突出部南部,面對德南方集團軍羣的是瓦圖京的沃羅涅日方面軍,總兵力62.5萬人,8718門大炮和迫擊炮,1704輛坦克和自行火炮。
在中央方面軍和沃羅涅日方面軍的後方是科涅夫的草原方面軍,其任務是當前方兩個方面軍形勢喫緊時,向它們提供增援,而一旦庫爾斯克防線被德軍突破,它將成爲最後一道防線,而當蘇軍轉入反攻時,它將提供新鮮的兵力。此外,索科羅夫斯基的西方方面軍、波波夫的布良斯克方面軍以及西南方面軍的第57集團軍和第2坦克軍也被部署到了庫爾斯克地區,以備不時之需。蘇軍的主要部署除了對於地面防禦體系的完善建立,還重視了發揮空中力量的作用。
7月12日,戰鬥打響。蘇德雙方几乎是同時發動了進攻,開始時德軍“虎式”坦克的88毫米炮優勢明顯,而蘇軍T-34坦克的76毫米炮在同樣距離下卻無法對德軍造成威脅,因此蘇軍坦克只得開足馬力以最高速度衝向德軍。以發揮T-34機動性的優勢來戰勝笨重的“虎式”坦克。在衝鋒過程中,蘇軍坦克付出了慘重代價。當雙方接近後,戰鬥變得更加慘烈,坦克一輛一輛地被摧毀。
德軍爲這次進攻還投入了大量新式或改裝過的武器,包括“虎”式、“豹”式坦克和“費迪南”火炮,以及“福克沃爾夫190A”式戰鬥機和“漢克爾129”式攻擊機等等。
虎式坦克的炮塔有一個圓形的底部,主炮的支撐及發射機制發展自德國著名的88高射炮,是二戰時殺傷效率最高的幾款坦克炮之一,德國人還爲它配置了極爲精確的卡爾·蔡司TFZ9b瞄準器,精準度驚人。在防禦方面虎式坦克使用的是鎳合金鋼裝甲,這是德國在二戰質量最好的裝甲鋼,虎式其裝甲生產採用冷軋鍛造工藝而非鑄造。相對於鑄造鋼,冷軋鍛造鋼的強度特性高出不少。
豹式坦克的整體設計結合了T-34的許多功能如牽引系統、越野性能、引擎等行動裝置,以及75毫米炮、傾斜裝甲戰鬥裝置,是納粹德國第一種將傾斜裝甲技術安裝到坦克上的完成品。
費迪南的主要武器爲1門克虜伯公司製造的88毫米的加農炮,火炮全長6686毫米,身管長6300毫米,長徑比爲71倍口徑,總重量2200千克。火炮高低射界爲-8~+14度,方向射界爲左右各14度,手動操縱。炮口處有兩級炮口制退器,以減少火炮射擊時的後坐力。
所用彈種爲穿甲彈和榴彈,彈藥基數爲55發(後期的爲50發)。其中,穿甲彈20發,榴彈35發。炮彈的初速分別是,被帽穿甲彈1000米/秒,普通穿甲彈1130米/秒,榴彈750米/秒。發射被帽穿甲彈時,最大射程達5000米,在500~2000米的距離上可擊穿30度傾角的159~207毫米厚的鋼裝甲;在2800米的射擊距離上可擊穿T-34坦克的主裝甲,或在3000米的射擊距離上擊穿M4"謝爾曼"中型坦克的主裝甲。算得上是二戰中的超一流火炮了。
對於蘇聯方面尤爲關注的應該是喀秋莎火箭炮,喀秋莎火箭炮的正式型號是BM-13,這是一種多軌道的自行火箭炮。共有8條發射滑軌,一次齊射可發射口徑爲132毫米的火箭彈16發,最大射程8.5千米,既可單射,也可部分連射,或者一次齊射,裝填一次齊射的彈藥約需5~10分鐘,一次齊射僅需7~10秒。運載車時速90千米。該炮射擊火力兇猛,殺傷範圍大,是一種大面積消滅敵人密集部隊、壓制敵火力配系和摧毀敵防禦工事的有效武器,這對於庫爾斯克這種大規模的會戰起到了至關重要的幫助。它由汽車部分和發射部分組成。發射部分由滑軌牀、炮架、迴轉盤、底架、瞄準裝置、發射裝置等組成。在發射前,火箭彈是用定向鈕鉗在滑軌槽的定向溝內。火箭彈的戰鬥部分的彈體內是TNT炸藥。藥筒部分是由七根管狀發射藥筒組成,汽車駕駛室內裝有發射裝置的發火轉輪。在面對德軍的坦克羣時,發揮了毀滅性的殺傷力。
庫爾斯克會戰中,德軍損失兵力70萬多人,損失坦克約248輛,損失飛機900架。蘇聯軍隊方面也損失兵力180多萬,損失坦克6800輛,損失火炮5244門,損失飛機3500架。雖然數據的比較是蘇聯付出的代價要大很多,但在此之後蘇軍從此獲得了戰場的主動權,這次會戰後蘇軍又向德軍發動了連續攻勢,收復大量失地,在11月解放基輔。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