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们的游行侠云游天地又来了,今天起我们一起来分享历史知识,也许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哦。
史记货殖列传很值得研究,这里要说的一个人物是白圭,白圭一开始是从政的,魏国腐败,他开始游历其他国家,发现其他国家要么腐败,比如中山国和齐国,国君想招聘他,他不愿干,要么有能人,比如秦国,当时秦国在搞商鞅变法,政策上重农抑商,白圭不赞成这种政策,所以他没法在秦国从政,经商显然这种也不予许,他便回了自己的根据地兼出生地洛阳。洛阳当地商人当时搞的都是珠宝玉石买卖,这些珠宝玉石卖给达官显富,获利颇丰,白圭估计是看到有人干这个了,竞争厉害,就不搞这个,他选了一个方向,往农业上搞,粮食价低时,建仓收购粮食,粮食价高时,出售粮食。他还去别地拉一些本地需要的产品在本地小手,再把本地一些特色产品,运到外地去卖,以此获利。
古代的这些大能,无疑是聪明的,一开始他们都是从政,如果从政不能再进步了,或有性命之忧,他们就弃官不做,看到商业环境不发达,就选择从事商业活动。无论是白圭,还是范蠡,选的致富项目一开始都是竞争力小的,没有什么大商人的项目。有大商人的,他们不选,竞争不过,这些大商人有出售渠道,固定客户,他们不好抢。给我们的启示是,我们要是发现路不好走,就去找其他的路,发现理科不好学,学文科,发现所选专业能人多,那就选个偏门的专业。转行要有想法,有相应的思路,也要有相应的行动。庄稼人聪明,发现自己种的一两亩地不赚钱,他们就选择出去打工。有些人脑子转得快,把这些不种的地块连片的承包起来,搞种植,分析种什么价值高,往往也是能获利的。
历史上的这些名人,他们多半都有自己的预见,像这个白圭,他就有自己的预见。他离开魏国,游历中山国和齐国时,这两个国家的国君想把他留下做官,他拒绝了,有人问他为啥拒绝。他说,这两个国家的君主,有该干的事要干,却不干,失信。也不注重声誉,没啥名誉可言,没有仁爱民众之举,百姓也普遍穷困,还不能用人,如此这样的国家是会倒闭的,他跟着这样的君主干,是没出路的。
白圭还他把经商的理论,概括为四个字:智、勇、仁、强。他说,经商发财致富,就要像伊尹、吕尚那样筹划谋略,像孙子、吴起那样用兵打仗,像商鞅推行法令那样果断。如果智不能够权变,勇不足以决断,仁不善于取舍,强不足以守业,根本无资格去谈论经商之术。这四个字也是他收徒弟的标准,大众里有的人是智不能够权变,而另一些人是勇不足以决断,还有一些人仁不善于取舍,或者强不足以守业。这四个字的素质,缺失一个,都不能很好的驾驭商业,也难怪他说,不具备这几点素质,就是向我请教,我也不会告诉你诀窍。他是怕这些人学了,驾驭不了商业,翻船,于这些人无益。那么,我们不具备全部的素质就不能学他的诀窍了吗,也不是,人是会成长的,经历的多了,见得多了,吃的堑多了,素质上多半也是能达到的。
白圭提出的商人应具备智、勇、仁、强的素质是合乎商道的,他还提出了“人弃我取,人取我予”的思想,这种思想也是契合商道的。近代著名的民族资本家荣宗敬始终恪守白圭“人弃我取”的经营原则,有一些商人还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了白圭的思想,如南洋最著名的华侨企业家陈嘉庚所奉行的“人弃我取,人争我避”的经营思想,以及当代著名自由撰稿人、创业投资家唐永生提出的“人弃我取,人取我舍”的经营理念,都是对白圭经营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我们做事能从白圭这里受到一些启发,比方说,我们没钱,想挣钱,该怎么做呢,要合乎道。没钱,其实手里应该先有点钱,先找份工作干着,温饱解决,有点余钱,可以搞点投资,最初级的就是农业一类的,养鱼,种树,也可以是其他的项目。鱼的品种也有多种选择,树种也有多种选择,项目这东西也不是死的,需结合自身实际,以及当地自然资源及政策,但明显搞一些本地有需求,但本地尚没有人搞的产品,比较好,这样竞争小。竞争大的项目,再搞,明显搞不过别人。道是什么,道其实很简单,吃饱不饿,渴了要喝水,土地肥力不足,要施肥,竞争太大,差异化搞,这就是道。吃饱还吃,渴了忍住不喝,土地肥力不足,不施肥,竞争太大,还往里挤,结果可以想象,都不好,这不合乎道。
喜欢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说说自己的意见,我们一起来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说的不对的也要指出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