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ro

  引言

  疫情之下,没有一颗病毒细胞是无辜的。餐饮业冲击首当其冲,虽然大家都嚷嚷着报复性消费,但很多商家勉强支撑过了冬天,明明看到了春天,可惜还是没能挺下去。这里不单有普通商家,也有外滩的顶级餐厅,居然也有莫尔顿这样老牌顶级扒房的IAPM店,还好莫尔顿在魔都还有两家分店。

  唏嘘之余我们还是回到文章的主题,对于一家顶级牛排馆来说,迷人的江景,奢华的装修,腔调十足的帅气服务生,一份被精心料理的牛排,加上一些side dish和饮品,人均四位数基本是常态。

  但无论你的环境服务多么好,网络推文写的多么漂亮,有多少网红来这里自拍,首先决定水准的,毫无疑问是牛排本身。所以今天撇开场地租金,人工服务成本这些不谈,我们单纯从牛排的角度来看一下,在这几家顶级牛排馆到底能吃到什么水准的牛排。

  1515 West Chophouse & Bar

  1515牛排馆

  如果纯粹从牛肉的角度来讲,无论是现场展示的干式熟成设备,还是牛肉等级牧场的清晰标识,1515都展示了高于同行的专业,懂牛肉的人在这里用餐起码会很安心。

  安格斯选用的是Stockyard Gold黑安格斯,这家牧场的安格斯也是得奖无数,虽然比赛的牛和批量供货的牛不是一个概念,但能说明一个牧场的综合实力。

  Stanbroke的黑安格斯F1混系和牛M5,作为餐厅的主打产品个人觉得是非常合适的。从肉质上和牛对于安格斯还是碾压式的,哪怕只是入门级别,M5又不像M8-9以上油花那么多,入口肉香和脂香是比较平衡的,均匀散步的油花能充分的给瘦肉部分增肌风味,能够感觉到汁水在口中爆散开来,肉质细腻但不至于感觉不到纤维感,既有大口吃肉的满足感,也不会感到太腻,作为一个肉食动物能够负担得起,又对得起味蕾的M5和牛确实是首选。

  真的一整块M9+一个人独享,还是太过肥腻。所以日本的A5和牛主要是用来切片烧烤是更适合的方式。同样来自Stockyard的Kiwami纯血9+和牛,不过这个价位还是留给真*土豪吧。

  产品覆盖从安格斯到M5和牛到M9+,非常完整,其中干式熟成因为有损耗,所以计算了30%的损耗率进行比较更加公平。

  烹饪方面更偏传统的Pan Searing方式,熟度出品非常精准,老饕们应该比较满意。

  Ruth's Chris Steak House

  茹丝葵经典牛排馆

  茹丝葵在很多网站口碑一直都不错,我们来看一下他们家的牛排清单。

  清一色的和牛,从牛种上立马上了一个台阶。等级的话应该也是M5左右,但没看到生肉实物难以确定具体等级。

  这么大批量的熟成应该是湿式熟成,从价格上来判断也是。

  和一些朋友反馈的情况类似,他们家的和牛也略带酸味,当然这并不是肉本身有问题,大部分屠厂的排酸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先进,包括几个被追捧的大厂,同样存在不确定性。

  这样的酸味在某几个牧场的品牌出现概率还是比较高的。这样的口味是不是每个人都能接受,那就见仁见智了,很多人可能未必能够察觉。他们家的和牛能吃出来肉质细嫩,汁水也充裕,但奶香并不算突出。

  从烹饪方式上,他们家的招牌是980度的牛排炉,再加上260度的高温陶瓷盘,不建议点5分熟以上,陶瓷盘的持续加热会让水分继续流失,蛋白质变得粗硬,严重影响口感。

  作为入门级别的和牛,换算成公斤价格,但从牛肉的角度也达到了流通市场的3倍以上,即使排酸存在批次性差异的问题,作为一家顶级牛排馆,我觉得茹斯葵的采购品控可以稍微再严格一些。

  Morton's of Chicago The Steakhouse

  莫尔顿牛排坊

  莫尔顿也是老牌的顶级牛排馆之一,美国牛肉解禁之后开始供应美国Prime级别的牛排,更贴近纯正的美式牛排馆的定位。Prime级别的牛排也是黑安格斯牛种,级别在M4-5左右,渠道价格要高于同等级的澳洲牛排。

  从公斤的换算价格我们可以看出,Prime肉眼要卖到1700多1kg,真的让人感叹。我们也看到在莫尔顿有和牛级别的选择,但只有西冷一种部位,没有试过不确定级别,从他们家整体的价格定位来看,应该是入门级别的和牛,但价格达到了2600多1kg,即使算上切割损耗和熟成成本,比流通市场的纯血9+都要翻2倍。

  莫尔顿同样选择了容易操作的湿式熟成来提升牛排风味,但仍然有排酸不到位的问题,但如果不是AB对比或者有大量牛排经验的资深吃货,可能并不容易察觉。

  莫尔顿的烹饪方式是明火,出品的内部熟度相对也比较均衡。

  Wolfgang's Steakhouse

  沃夫冈牛排馆

  更具网红气质的一家牛排馆,他们家的超大红屋牛排Porterhouse被朋友圈、点评网站刷屏的概率非常高,但他们家被吃货们吐槽的也不在少数。

  我们还是先来看下他们家的牛排菜单:

  所有的牛排都经过干式熟成,这点要好评。虽然有一定程度的损耗,但能通过酶的作用让肉质更软嫩,脂肪更具风味。

  干式熟成尤其对Porterhouse这种两边肉质有明显差异,而对烹饪方式要求比较高的牛排提升更加明显,软嫩度的跃升能降低对火候的差异性要求。

  从牛排级别来讲,全系使用了美国Prime级别的牛排和澳洲安格斯,可以说只能算中规中矩,作为一家顶级扒房并没有在食材上有碾压性的优势。

  烹饪方法上,沃夫冈的特制烤炉热点温度能达到1000摄氏度,表面温度500-600度,360度的加热方式能让牛排每一面受热更加均匀,表面迅速达到焦化。同样上菜时烤盘温度也超过200度,可以持续加热牛排,保证在用餐全程中的牛排温度。

  这家店开业初期口碑一直不错,可慢慢的负面反馈越来越多,我相信Mr. Wolfgang从对标Peter Luger’s开始,理念还是品味绝对不会差,但问题往往出在执行。

  撇开服务态度、环境嘈杂等与牛肉品质无关的因素不说,醒肉时间不够导致切肉时汁水横流,肉的熟成标准不定,导致口味不稳定,很多人都反馈有发酸的问题。

  服务员的解释是原本28天的干式熟成变成40天,而且个人口味也有差异。40天的干式熟成会比28天的损耗高很多,餐厅不太会有这种不计成本的方式而舍弃标准流程。

  所以说,执行层面还是会利用信息不对称让创始人的理念跑偏,真正懂肉的毕竟还是少数,这并不影响一大票网红趋之若鹜的在店里自拍打卡。

  我相信作为顶级扒房,无论是从定位、选材、烹饪方式还是创立理念上都有其独到之处。可作为一家扒房的立身之本,最终还是在落在一块牛排上。可能还是因为国内真正懂牛肉的食客太少,大多数人都是跟风拍照分享。

  我也认可一家餐厅当然应该满足人们的社交需求,食物本来就是人和人之间联系的桥梁,但我们首先应该关注的不应该还是食物本身吗?

  P.K.

  比较

  我们分三张表从牛肉原材料成本本身的角度再来对比一下,其中沃夫冈全系和1515的个别牛排因为采用了28天干式熟成,所以是扣除了损耗(按照30%计)的换算价格再进行比较会比较公平。

  Auatralia Angus Group

  

  澳洲安格斯组

  首先是澳洲安格斯组。我们默认顶级扒房至少都应该选用M3+级别的安格斯,这样比较容易比较。安格斯级别的T骨来看, Wolfgang’s的超大Porterhouse性价比反而最高,因为考虑了干式熟成的损耗。

  菲力除了wolfgang’s的干式熟成价格偏高以外,莫尔顿与1515价位持平。

  西冷莫尔顿的性价比最高,1515的非熟成与沃夫冈的干式熟成价格基本一致。

  眼肉来说,莫尔顿的湿式熟成价格已经很接近沃夫冈的干式熟成。

  US Prime Group

  美国Prime组

  再看美国安格斯组,只有沃夫冈和莫尔顿两家供应,都是Prime级别。

  T骨确实是沃夫冈的强项,性价比高出不只一截,算上损耗更加如此。

  西冷和眼肉,如果算上沃夫冈干式熟成的损耗,两家的价格基本差不多,严格按照30%的比例,沃夫冈稍稍占优一点。

  美国安格斯的Prime级别,按照澳洲评级标准,基本在M4-5的范围,谷饲周期普遍要长一些,同一家餐厅的Prime所以比澳洲安格斯价格略高一些属于正常范围。

  Australia Wagyu Group

  澳洲和牛组

  和牛组除了可以忽略不计莫尔顿的一款西冷M5,基本只有1515和茹丝葵两位选手。单从牛排的品质等级来说,即使US Prime达到了M4-5级别,但和牛从肉质上毫无疑问是硬生生上一个台阶的,浓郁奶香和细腻口感是安格斯难以实现的。

  茹丝葵毫无疑问在牛排等级的性价比方面,在四家顶级牛排馆中稍胜一筹。如果能够在排酸的品控上更加强一下,相信能够赢得更多口碑。

  1515只有在干式熟成的T骨计算了损耗后,价格有明显优势。而且他们家产品线的丰富程度上是碾压式的,虽然M9全系基本都是真·土豪系列。1515自家的专业干式熟成设备,以及对于牛肉等级产地的信息详尽程度,是老饕非常乐意看到的。

  End

  种草

  其实在顶级扒房,仅就吃这一项来说,跟在家里相比,原材料往往并不是最大的优势,更大的优势在于超高温的煎扒设备上,动不动就超过800度的烹饪条件在家里基本是无法达成的。前公司的Boss推荐过德国产的超高温家用牛排炉,一台也要千把美金,国内没有卖也没有售后,其实是很多牛肉爱好者梦寐以求的设备,这样的高温很容易在极短时间内就形成美拉德反应,烹饪时间越短,水分自然流失的越少(恒温水浴法特例),自然牛排的口感更鲜嫩加多汁,跟表面的脆壳形成强烈的口感反差。

  就国内的吃货群体数量和如今代工厂的制造能力而言,达到80%效果应该不是难事。呼吁有心的厂家完全可以进行研发生产,相信会有相当大的市场。

  此外在食材上有心钻研的玩家,相信都能找到比顶级扒房性价比更高的食材。不光是成本的高低,很多时候自己动手的乐趣是无法替代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