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之所以有如此大的權力,首先是中國封建社會制度所決定的,其次纔是慈禧太后的能力。

做爲清朝同治皇帝的生母,有着天然的正統法理。

所以她才能和慈安太后、恭親王奕訢一起發動辛酉政變,罷黜咸豐皇帝的顧命八大臣,從而形成影響晚清政治格局(兩宮垂簾聽政,親王輔政)。

而這一切的一切,無論是清朝宗室,文武朝臣,清朝軍方,民衆百姓,甚至士紳地主階層都完全接受,這充分說明慈禧太后的正統地位和政治手段,這時候慈禧太后纔不過28歲。

她所能依靠的只有皇帝生母的身份。

隨着時間的推移,慈禧太后逐步掌握權力,親兒子同治皇帝的駕崩並沒有影響到慈禧太后,她憑着給先帝咸豐皇帝立嗣的藉口,讓自己親妹妹的兒子登基爲皇帝,也就是光緒皇帝。

由於光緒皇帝太過年幼,慈禧太后依然垂簾。

這時候的清朝宗室根本無法從法理上罷黜慈禧太后。

再加上由於太平天國運動導致權力大漲的漢人大臣比如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人的崛起,清朝宗室已經找不到有能力和號召力的人物了,整個清朝皇室徹底成了廢物,只能依靠慈禧太后。

慈禧太后的權力也不是一步登天來的。

當同治皇帝還很幼小的時候,慈禧太后也只能排第三,當時慈安太后勢力最大,恭親王奕訢勢力其次,直到慈安太后突然病逝之後,同治皇帝之後換成了另一位年幼的皇帝,慈禧太后纔開始真正的掌控全局。

那爲什麼慈禧太后能屹立半個世紀而不倒?

晚清時期,清朝政壇上挑戰慈禧太后權力的有四次。

第一次是顧命八大臣的挑戰。

這段時間,慈禧太后採取合縱連橫和雷霆手段,聯合慈安太后、恭親王奕訢直接搞宮廷政變,處死肅順,罷黜其餘顧命大臣,然而慈禧太后並沒有大肆株連,使得國家權力平穩過渡。

第二次是慈安太后的挑戰。

這段時期,慈禧太后人微言輕勢力小,只能採取避讓,不與其發生衝突,直到慈安太后病逝。

第三次是恭親王奕訢的挑戰。

此時慈安太后已經病逝,慈禧太后勢力大漲,但是慈禧太后採取的是內部解決的辦法。

在京城的大臣面對慈禧太后的潑辣毫無辦法。而地方實力的漢人督撫則作壁上觀,對中央的政變毫無反應,即使他們是恭親王政治改革的盟友和同道者。

對於地方督撫來說,或許更強勢的恭親王執政並不能給自己帶來更多的好處。而讓一個女流主政或許更能保全自己漢人地方的權力。

從後四十多年來看,基本上形成了中央慈禧以滿人爲核心的圈子,和地方上以漢人爲核心的實力派。

慈禧太后在滿人和漢人之間達到一種微妙的平衡。

這種互相挾持與制約在第四次權力挑戰面前表現的淋漓盡致。

第四次是以光緒帝爲首的維新派對慈禧太后的奪權。

而同樣是漢人的地方督撫們,卻並沒有熱心的支持這些維新派,雖然他們在理念上更爲接近。

因爲他們知道戊戌變法內沒有宮廷支持,外沒有督撫支持,真正的主事人只是幾個沒有政治經驗的知識分子,成不了大事。

再加上這些地方督撫也不想看到一個對他們有着巨大約束的中央政府出現。所以等到慈禧太后重新掌權之後,維新派人頭落地,光緒皇帝被囚禁,地方督撫們絲毫求情都沒有。僅僅是在廢立光緒皇帝的問題上委婉的表達了一下拒絕,畢竟皇帝廢立這種大事沒人不敢不考慮後果。

這足以說明慈禧太后之所以權力屹立不倒,不僅僅只是因爲慈禧太后是同治皇帝的生母,有着無可撼動的法理正統;還因爲慈禧太后的能力,能根據局勢而不斷尋找盟友,通過雷霆手段發動政變。

然而慈禧太后就像《紅樓夢》裏面的賈母一樣,內鬥內行,外鬥外行,雖然自己享受了一生,但是清朝最終和賈府一樣,只剩下白茫茫的大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