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其实Doug医生决定改善核磁共振仪,就是因为他有很好的共情能力,感受到了孩子们的恐惧和害怕,为孩子们的身体健康考虑,并站到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但是如果你能够保持冷静,明白这是一个培养孩子共情力的好机会,你就会首先表现出你注意到了女儿的感受,先和女儿建立联结,再引导女儿关注到哥哥的感受,可以通过询问孩子“哥哥此刻是怎么想的啊。

原标题:导盲犬乘公交遭驱赶,盲人崩溃:它不是宠物,它是我的“眼睛”!

最近有一则新闻颇引人关注:山西一名女交警扮盲人体验生活,带导盲犬上公交,却惨遭拒绝。

这本来是一个小小的“角色扮演”。

山西太原一位交警莉姐为体验盲人真实出行生活,用白色的布条的扎紧了双眼,混沌一片的世界里,只有无边无际的嘈杂和黑暗。

图中的这条导盲犬名为“淘宝”,一只非常可爱的金毛,从事导盲犬工作已有数年。今天它被主人赋予了神圣的使命——一路陪伴并保护交警小姐姐。

可就在这一人一犬要登上公交时,却被司机拒绝。

交警小姐姐说导盲犬依法可以登上公交,但司机就是不让。争论了一会,有一些乘客也开始骂骂咧咧,责骂小姐姐耽误别人的事。

无奈之下,小姐姐只好带着导盲犬下了车。被赶下车后狗狗情绪非常低落。主人说这样的事情几乎每天都会发生,而狗狗每次被拒或被骂,回来都要低落很久……

新闻出来后,众多网友纷纷表示心疼导盲犬。

****、****等微博大V也纷纷发文声援,并表示据相关法规导盲犬可以乘坐公共交通。

可能大家对导盲犬并不了解。每一只身着制服的导盲犬,背后都是无数人的心血和无数个日夜的栽培,它们没有攻击性,每一只导盲犬都是从三代无攻击性记录的品种中选出的,再经由两到三年强度极大的训练,彻底磨平攻击性。完成训练的导盲犬,有着惊人的驯服度和忍耐力。(最极端的案例就是2014年8月,在日本崎玉县,一只名为“奥斯卡”的拉布拉多导盲犬在引导主人前往工作地点途中,腰部被尖锐物体刺伤,但仍一声不吭,凭借高强耐力把主人平安送达。)

中国大概有1700万盲人,但导盲犬不足200只。导盲犬的珍惜程度,堪比国宝大熊猫。

而回过头来,新闻中那名拒绝搭载导盲犬的司机和一众冷漠的乘客,除了对导盲犬的认知不足,更深层次的问题便是共情能力的缺失

那什么是共情力呢?

共情(Empathy),又称同理心、换位思考、同感等等,指站在对方立场设身处地思考的一种方式,简单来说,就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能够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认同和理解别人的处境、感情的能力。

倘若当时公交车上,人们能体会到“盲人”的不便,即算是不知道导盲犬可以乘坐公共交通的规定,至少也不会恶语相向、骂骂咧咧。

作为父母,我们都希望孩子能够关爱和体谅他人,并和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而良好的共情力都是拥有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前提。当然了,共情力并非与生俱来,良好的共情力更需要悉心的培养。

我们来举两个事例:

A、共情能力强的孩子

此前,在南京的一辆公交车上,司机关车门的时候不小心碰到了一个男子。随后这名男子对司机不依不饶,破口大骂。有乘客为司机打抱不平,指责男子。而司机为了一车人的安全,选择了忍耐克制。后来这一切被一个小女生看到眼里,下车时她留了一张纸条安慰司机:爷爷,您是个好司机,赞!

小举动,带来了大温暖。司机一路挨骂没有流泪,看到这张纸条时差点哭了。在这一场风波中,除了男子,其余的人都在用自己的共情力化解这事件,而小姑娘更是用自己细腻的情感,让司机的委屈烟消云散。

B、共情能力差的孩子

邻居家的闺女上幼儿园小班,开学第一天就被投诉了。因为第一天上幼儿园,很多孩子都哭得稀里哗啦,就她没哭。老师一个挨一个地哄,好不容易都哄好了,邻居家闺女来了一句:“爸爸妈妈不要你们啦!”马上,全班又哭成了一片……

显而易见,这个小女孩缺乏共情力,对同学的伤心视而不见,甚至还“火上浇油”,让全班再度陷入混乱的哭声中。

莎士比亚曾说:善良的心地就是黄金,而最高级的善良就是共情。

缺乏共情的人,他们不能站在别人的角度,无法体会他人内心的无助和痛苦,也更容易做出伤害别人的事情。

可能有人会说:孩子太小,和他说共情太早了!其实不然。

事实上,孩子从出生时起就已经具备了共情能力,关键看家长能否正确地引导和培养,是有意识地还是无意识的,往往差别也很大。比如,很小的孩子去打预防针,听到其他小朋友的哭泣他也能哭起来;长大一点后,看到身边的小伙伴不开心,他会拿出自己的玩具和零食进行分享,以此安慰同伴……这都是孩子最纯粹的共情能力。

共情能力强的小孩,能更好地表达对他人真诚的关怀,在他人的情绪中找到共鸣,或积极响应他人的情绪。他们在学校里更受同学的欢迎,也更能交到真心朋友;成年后他们在工作上能够和别人得到更有效的沟通,与家人也能建立相对成熟的关系。

大家都听说过核磁共振吧?下面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就是核磁共振仪的设计者——Doug Dietz。

有一次,Doug到医院观察他设计的核磁共振仪的使用情况,看到一个准备做检查的小女孩在哭。询问之下才知道,原来小女孩被这个冷冰冰的机器吓到了。

后来Doug了解到,医院里有将近80%的儿科患者,需要镇静剂才能做核磁共振。

因为让孩子在这种外形奇怪、噪音轰鸣的机器里保持长时间不动,实在是太困难了。

虽然镇静剂对小孩子有伤害,可是当时并没有更好的办法。

这件事让Doug开始反思。于是,Doug到斯坦福大学Design School学习“设计思维”。

通过一段时间的潜心学习研究,Doug重新设计了扫描检查的全部体验,他做了这些改变:他把核磁共振仪变成了海盗船:他在墙上、机器上都画上涂鸦,请懂得儿童心理的人对医务人员进行培训。在检查开始前,医务人员告诉孩子,“好了,你现在要潜入这艘海盗船,别乱动,不然海盗会发现你的。”

这次改善的效果非常显著:使用镇静剂的孩子从80%直降到了10%。

其实Doug医生决定改善核磁共振仪,就是因为他有很好的共情能力,感受到了孩子们的恐惧和害怕,为孩子们的身体健康考虑,并站到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那么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孩子的共情力呢?可以试着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帮助孩子学会理解他人的立场,以他人的视角看世界。

从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对任何人来说都是很难做到的。我们习惯于从自己的视角看待事物,而且通常只是看见我们想看见的。但是,如果我们更多从他人的视角看待世界,就更有机会用积极的方式来化解冲突。

要教给孩子这个技巧是很难的事情,尤其是在孩子处于激烈的情绪中时,但是如果家长能够对自己的言行保持警觉,就更可能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比如,女儿来告状,说哥哥骂她“蠢猪”,这时候你可能想说:“你怎么惹着哥哥了?我敢肯定他不会无缘无故就叫你蠢猪。”但是如果你能够保持冷静,明白这是一个培养孩子共情力的好机会,你就会首先表现出你注意到了女儿的感受,先和女儿建立联结,再引导女儿关注到哥哥的感受,可以通过询问孩子“哥哥此刻是怎么想的啊?”让孩子明白为什么哥哥会做出这样的反应,追根溯源,就能引导孩子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而后促进共情力的培养。

(2)教孩子理解非语言信息,真正听懂他人。

教孩子注意听别人说话是很重要的,但是人际关系中还有很重要的一环,就是感受那些对方没有说出来的东西。

非言语信息表达的内容有时候比话语还要丰富,因此,我们要做的是帮助孩子运用他们的右脑,更好地理解他人表达的东西,即便他们根本没张口。

比如,在好朋友输了一场重要的足球赛之后,你需要引导孩子意识到,好朋友虽然说自己没事,但他现在的确很需要安慰。

作为证据,你可以向孩子指出那位朋友的身体语言和面部表情:耷拉的肩膀、下垂的脑袋和沮丧的脸。通过帮助孩子进行一些简单的观察,他的共情力将得到快速发展,以后才能更好的理解他人,感受他人的感受。

(3)教孩子在冲突发生之后进行补救。

我们知道道歉的重要性,所以孩子做错事后,我们要教他们说“对不起”,但是孩子更需要知道:很多时候,道歉只是一个开始,他们还需要用行动把做错了的事情改正过来。

重点是,家长要帮助孩子用行动表现出爱和悔悟,表明他们考虑到了他人的感受,并且希望找到办法来修复关系中的裂痕。

要真诚地修复关系,孩子必须理解他人是如何感受的,对方为什么会感到难过。

Professor点评:

共情是一种“融入”,理解世界的同时,也掌握自己的人生。因为懂得,所以明白不孤独;因为体谅,所以学会不执拗;因为悲悯,所以知道去感恩。希望我们都能培养出有共情力的孩子,让孩子通过共情走向更宽阔的未来。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公众号“瑞思英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