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且不說上古時期傳奇而又顯赫的由"理"更"李"的厚重迴溯,僅從正史記載的"李姓第一人"春秋時期有名的思想家李耳說起,到明清爲止這一段不遠不近的悠悠歲月,即可彰顯李姓人才濟濟,名人輩出。於是在古代,李與理通用,李姓起源於黃帝貴胄之說由此傳開,歷經3千多年漫長的悠悠歲月更替,在起起伏伏發展中彌久不衰。

一、李姓的起源

尋根問祖,正本清源。李姓的由來可謂源遠流長,可追溯到四千多年前的上古時代。

話說"五帝"之一的顓頊帝,系中華人文始祖黃帝之孫,東夷族高陽氏原始氏族部落首領,居於帝丘,也就是今天的河南濮陽一帶。到堯舜時代,顓頊帝領導的這支部落分爲八個氏族,其中之一的"庭堅"氏族首領皋陶,擔任堯帝的大理官。皋陶過世後,其子伯益襲職"理官",執掌火種,馴養獸鳥,後協助大禹治水有功,得以獲官名"理"爲氏。

到殷商時期,伯益的後代理徵繼續承襲大理之官,因正直敢言,又嚴於執法忤逆了商紂王的旨意,商紂王一怒之下,殺了理徵,其妻契和氏趕忙攜幼子理利貞出逃到伊水旁,飢渴難耐下,見路旁有一顆李子樹,結滿了李子,便摘李子充飢,從而生存下來,最後在苦縣落腳由此開枝散葉,延續萬代。

理利貞爲記住先輩曾當過理官的經歷,便以官名"理"作爲自己逃往苦縣在此地起家的原始氏族圖騰;又感於摘李子活命之恩,遂又以李子樹爲原始氏族圖騰,進而形成氏族的族徽和名稱,形成姓氏後,便改"理"爲"李",理利貞由此更名爲"李利貞"。

故李利貞成爲傳說中的李姓第一人。

由因《管子.法法》載曰:"皋陶爲李",故又奉"上古四聖"之一的皋陶爲"李氏血緣始祖"、"上古五帝"之一的顓頊爲"李氏血祖"之說。

於是在古代,李與理通用,李姓起源於黃帝貴胄之說由此傳開,歷經3千多年漫長的悠悠歲月更替,在起起伏伏發展中彌久不衰。

二、李姓的發展

到春秋時期,有個叫李耳的思想家,字伯陽,名聘,號"老子",他是楚國人,公元前604年9月14日出生於苦縣勵鄉曲仁裏,系李理貞的後裔),因他"博大精能",有"古之聖人"之稱。23歲時曾任周朝的"守藏史",也就是管理藏書的史官;28歲時回楚國爲相,56歲時辭官歸隱於秦,專著《道德經》,成爲道教始祖。相傳"文聖"孔子曾問禮於他而受益匪淺。

司馬遷在《史記》中對他有明確的記載,由此,後世稱李耳是正史中立傳的第一個李姓人物。

李耳的後代後來入甘肅,遷徏定居隴西后,歷經曇公、崇公、伯考公、敢公、政本公、雍公、倫公"八位始祖"的開拓傳承,其政治地位、經濟實力與文化影響力逐漸提升,便有了李姓最爲知名的十二個郡望,即:隴西、趙郡、頓丘、渤海、中山、廣漢、襄城、江夏、梓潼、范陽、梁國、南陽。

其中,隴西郡隴西堂的影響最爲深遠,至今保存有隴西李氏祠堂,隴西還有"華夏藥都,李氏故里"之稱。

唐高祖李淵便來自隴西李氏,自公元618年開創大唐以來,歷經19帝歷時289年的發展,尤其是唐太宗李時民打造的"貞觀之治",及唐玄宗開創的"開元盛世",成爲李唐的鼎盛時期,那時的大唐譽爲世界第一大國,李姓作爲國姓,尤受尊崇。

公元907年,梁王朱溫滅唐以後,李唐皇室幾近灰飛煙滅。吳王李恪十一世孫李衙奉哀帝旨意帶上李氏族譜流亡到江西建昌風景怡人的磨刀村生存發展,李氏皇族血脈得以保存,"磨刀李"由此而來。

"磨刀李"傳至泰陵公李承永時,因他遷任平江縣令,便定居平江。由此,平江李氏代表李姓皇室的主要一脈,重又開枝散葉,不斷壯大。明成化年間,李承永後裔在湖南岑川修建規模宏大李氏宗祠,將李姓的千年延續匯聚於此,誠謂"仙李蟠根大,倚蘭奕葉光。"

可見,李姓在歲月更替的千年風雨中,便有了經典的十二郡望、兩大宗祠可以尋根問祖慎終追遠,數不甚數的李氏宗親由此生生不息傳承發展,彌久不衰地繼往開來。

三、李姓的榮光

縱觀李姓三千多年彌久不衰的發展歷程,有起起伏伏的低落綿延,更有不朽的輝煌與榮光。

且不說上古時期傳奇而又顯赫的由"理"更"李"的厚重迴溯,僅從正史記載的"李姓第一人"春秋時期有名的思想家李耳說起,到明清爲止這一段不遠不近的悠悠歲月,即可彰顯李姓人才濟濟,名人輩出。

在政治上,李姓稱帝王者多達60餘人,先後建立了大成、西涼、後西涼、唐、後唐、南唐、西夏、大順等十多個政權。赫赫有名的君主有:西涼王李暠、大唐開國皇帝李淵、千古第一明君李世民、大順王李自成。有名的文臣武將有:戰國名將李牧,協助秦始皇統一天下的千古一相李斯,飛將軍李廣,唐代名相李德裕,唐代名將李靖、李勣,"萬人敵"李晟,北宋名臣李綱,西魏八大柱國大將軍李虎、李弼等。

在文化上,有修都江堰的李冰,世界建築史上第一位橋樑專家李春;有詩仙李白,詩鬼李賀;有千古詞帝李煜,詞壇女傑李清照;有天文學家李淳風,活佛濟公李修緣;有樂聖李龜年,藥聖李明珍,思想家李贄……

李姓英才可謂浩若繁星,李姓榮光亦不勝枚舉,這裏不再一一贅述。

四、李姓躋身望族,有"中華第一大姓"之說

李姓自河南苦縣落腳起,發展到先秦時期,足跡擴大到山西、河北、陝西、四川、湖北等地。

遷移到四川的李姓巴人,以虎爲圖騰,在商朝時期就已擴展到今天的重慶巴南區,稱巴子國,後來成爲"板楣蠻"。三國時候諸葛亮"六擒孟獲",平定南蠻,便有少數民族改爲李姓之說,這就是"洛陽李氏"的溯源。

到秦漢時期,李姓人口深入兩廣地區。大唐立國以後,李姓便成國姓,隴西、趙郡李氏與博陵、清河崔氏,范陽盧氏,太原王氏,滎陽鄭氏並稱"五姓七望",李姓由此躋身望族,沿襲了皇室貴胄的輝煌。開國元勳有諸將如徐氏、安氏、杜氏、郭氏等16氏因立功亦受賜國姓,兼之沙陀、回紇、契丹、高車等各國各族以及朝鮮人、猶太人等外國人的融入,李姓人口在大唐帝國空前繁榮,史有"國中第一大姓"之說。

到宋朝,有西夏党項族、金國女真族等少數民族在改漢族姓氏時,首選李姓,人口亦有560萬人左右,佔當時全國人口的7、2%,居王姓之後,爲"第二大姓"。

到明清朝,也有蒙古人、滿洲人及土著民族加盟李姓,人口仍有500多萬人,佔5、5%,居王姓、張姓之後,爲"第三大姓"。

據北宋初年所編《百家姓》記載:趙錢孫李,周吳鄭王……。於是,便有"到處都是李,遍地都是王"的流行之說。

據最新版百家姓排行榜,大陸李姓人口有9千萬以上,佔比達7、94%以上,加上散佈國外的李姓華人華僑,截止2017年數據達1億3千萬有餘,排全球人口第一位。同時,李姓、王姓、張姓、趙姓、劉姓等位列中華"十大姓",亦有"張王李趙遍地劉"之說。

即便在韓國、越南、朝鮮等國,李姓人口僅次於金和阮,爲"第二大姓"。

不過,大姓也好,小姓也罷,都平等地植根於世界及各民族之林,都是新時代從容自信的主人。"古今一大姓,千年一家人",同處地球村,當守望相助仰望星空,擁抱詩和遠方。拙文旨在尋根溯源不忘歷史,貽笑大方及不妥之處,或掛一漏萬的地方,切望讀者及萬千宗親見諒指正。

是爲記。

李大奎,男,漢族,七0後,法學學士,貴州湄潭人,文學愛好者。

小編提示: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敬請轉發和評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