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首義於武昌,宣佈脫離清朝,成立中華民國,建立中華民國軍政府,武漢成爲革命中心。明末清初漢口與朱仙鎮、景德鎮、佛山鎮同稱天下“四大名鎮”,稱爲“楚中第一繁盛”,成爲全國性水陸交通樞紐,享有“九省通衢”的美譽。

這組照片拍攝於1983年的湖北武漢,這裏交通位置優越,素有“九省通衢”之稱。

武漢建城已有3500年,是中國建城史最爲悠久的城市之一。自春秋戰國時期以來,武漢地區一直是中國南方的軍事和商業重鎮。在清末、中華民國時期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初期,武漢經濟繁榮,位居亞洲前列。

武漢地方建制始於西漢,爲江夏郡沙羨縣地。東漢末年,在今漢陽先後興建卻月城和魯山城,在今武昌蛇山興建夏口城。時荊州牧劉表派黃祖爲江夏太守,將郡治設在位於今漢陽龜山的“卻月城”中。“卻月城”遂成爲武漢市區內已知的最早城堡。

公元223年(吳黃武二年),東吳孫權在武昌蛇山修築夏口城,同時在城內的黃鵠磯上修築瞭望塔,取名黃鶴樓。南朝時,夏口擴建爲郢州,成爲郢州的治所。

兩宋時武昌屬鄂州,漢陽、漢口屬漢陽軍。南宋抗金將領岳飛駐防鄂州(今武昌)8年,在此興師北伐。1281年〔元世祖至元十八年),武昌成爲湖廣行省的省治。這是武漢第一次成爲一級行政單位(相當於現代的省一級)的治所。

明代,朱元璋第六子朱楨被分封到武昌做楚王。由於成化年間漢水改道從龜山以北匯入長江,到嘉靖年間在漢水新河道北岸(凹岸)形成新興的漢口鎮。明末清初漢口與朱仙鎮、景德鎮、佛山鎮同稱天下“四大名鎮”,稱爲“楚中第一繁盛”,成爲全國性水陸交通樞紐,享有“九省通衢”的美譽。

清末,漢口建制爲夏口廳(地位同縣),使武漢三鎮之名貫於清代、中華民國,三城鼎足雄峙更屬罕見。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首義於武昌,宣佈脫離清朝,成立中華民國,建立中華民國軍政府,武漢成爲革命中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