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名稱:王拓 | 正站在歧路上

展覽時間:2020.4.30晚8點起線上展覽開啓

(可通過空白空間官方網站、微信公衆號觀看線上展覽)

展覽簡介:

王拓的第二回個展“正站在歧路上”亮相空白空間,北京時間4月30日晚8點在線上啓動。觀衆將在空白空間的虛擬展廳中,觀看和體驗王拓近兩年間創作的5件單頻、多頻及裝置影像作品。

時局動盪,世事紛繁,裹挾其中的個體如何自處、抉擇、齟齬前行?展覽標題援引自魯迅1925年於《豫報副刊》發表的《北京通信》中的內容。作家以此信件爲其時青年提出有關“生存”、“溫飽”、“發展”的諸種建言,以及有關“古訓”與“自由”道路之抉擇。而於今人言,世態之局面,千頭萬緒,有增無減。舉足之異,千里之別。由此,不斷重回、重估這一歧路,是否又可作爲當下另一種可能的選擇?以此爲題,展覽可視作此時此處之青年對彼時彼地之作家於百年後的回應。

以建築(《漩渦》《癡迷錄》)、創傷(《共謀失憶症》)和東北(《煙火》《扭曲詞場》)爲顯性線索,王拓的近期實踐對一系列個體性暴力事件中具有普遍意義的深層文化和歷史原因發問,試圖探討個體境遇、行爲同集體意識形態間的相互構造,以及兩者是如何穿透具體的時序、空間、文化等維度界限,交錯、因襲、撕扯和變異的。

這些於迥異語境中不斷上演的悲劇,在藝術家的並置和重組中,展現出如輪迴般似曾相識的屬性,指向深陷矛盾現場中一再被忽視的細節。倘若“上帝存在於細節中”,那麼對王拓來說,這些細節則隱含在一系列動名詞的轉化過程裏:行動/情節act(ion)、執行/表演perform(ance)、展開/運動move(ment)。動作構築行爲,引發事態;事態發展爲情節,勾連成結構,而結構蘊含着意義。這些結構不具明確的時態,指向過去,意及當下,並預示着未來。通過對這一過程的反覆演練和逆演練,一個由身體、文獻、觀念、敘事、美學織構而成的當代啓示錄被展現出來。

虛構與現實斑駁,慾望和回憶交錯。這些來源、去向各不相同的5則影像,邀請着來自時空各異的行者,狹路相逢在展廳的現場。

展覽作品:





癡迷錄Obsessions

2019

單頻4K影像(彩色,有聲)single channel 4K video (color, sound)

20’31”

致謝UCCA 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

影像作品《癡迷錄》源於藝術家對一宗迷離失蹤案的關注,繼而引發了其對網絡時代的慾望和執念、建築美學與御宅文化的探討。作品的獨白暗示了一位建築師正被心理治療師催眠的過程,治療師試圖讓建築師把自己想象成一座建築,通過由建築外部進入內部,繼而探索內部結構的過程,層層進入這個人的內心,發現隱藏於建築和潛意識中的“密室”。觀衆看到的影像是對建造於上世紀50年代末,而今處於半荒廢狀態社會主義大樓“福綏境”由外及內的探索。作品中極具象徵意義的建築就像英國科幻小說家阿瑟·克拉克口中在你眼前卻無法溝通的“巨大沉默物”。在此,藝術家試圖以建築的空間結構指代人類難以被認清的潛意識結構,並同時討論了“失敗建築”的概念。





漩渦Spiral

2018

三頻高清影像(彩色,有聲)three-channel HD video (color, sound)

12’30”

王拓的三頻影像作品《漩渦》(Spiral)將建築學中由平面製圖到真實建造的實踐過程與御宅文化中的次元壁概念相併置,討論了人類在平面/二次元中形成的慾望是如何在現實界中被放大、消費和加深的。作品中暗含了兩個角色:動態影像中的建築師和動畫中的漫畫師。他們彷彿在用一種類似的方式與周遭世界進行互動。他們把現實世界中產生的感受投射到二維世界中,並再次回到現實世界將其實現。在作品中對建築學和御宅文化的並置中,我們看到人類最基礎的慾望以及有關暴力的本質是如何被塑造,又以什麼樣的方式被實施的,就像影片中引述的伯納德·屈米曾說過,要真正欣賞一個建築,你可能需要製造一起謀殺。




共謀失憶症Symptomatic Silence of Complicit Forgetting

2019

單頻4K影像(彩色,有聲)single channel 4K video (color, sound)

26’15”

由廣東時代美術館2019年展覽“忘憂草:考古女性時間”委託創作,該展覽由吳建儒、張思銳策劃。

一位陷入寫作困境的作家,一位暗自神傷的妻子,他們雖同處一室,卻彷彿在各自的世界中嘗試撫平某些不爲人知的記憶傷痕。在這個既寫實又虛幻的當代中國家庭裏,籠罩着人鬼共棲的詭異氛圍。另一個時空裏,一個年輕的紅衛兵誤入一間堆滿廢棄書稿的房間,沉浸在一則古代故事的閱讀中,忽然聽到窗外的遊街聲,奪門而出。一段半個世紀前的創傷記憶被抽絲剝繭。這是一個屬於中國的故事樣板,遙遠而切身,時至今日仍然留有難以覺察的幻痛,平靜地藏匿在中國的現實裏。

德國文化學者Aleida Assmann 在《遺忘的形式》(Forms of Forgetting)中,曾提出過一種共謀性遺忘,即當體制試圖銷燬某段過往記憶的同時,其中的受害者也往往表現出創傷性的沉默。兩者的沉默疊加而形成了一種共謀。正如作家無法通過寫作去療愈記憶深處的傷痕,共同分享歷史創傷的人也同樣陷入無意識的集體性沉默,這種沉默最終變成一種無法言說的、在時間中累積、在情感關係中轉移的病徵。

在這個記憶與現實交錯的時空中,這種有關創傷經驗的沉默從不被書寫到無法書寫,最終難以追溯。就像影片中人鬼共棲的微妙關係:個人與歷史傷痕之間的對抗最終變得無力,和解變得不可能。






扭曲詞場Distorting Words

2019

三頻4K影像(彩色,有聲)three-channel 4K video (color, sound)

24’38”

王拓的影像經常是種時空綜合體。他近年開啓的東北項目中的首部作品《煙火》(2018)中的一條主要線索演繹自對“張扣扣復仇案”的側寫及其重新排演。對王拓來說,復仇這種身體力行的衝動之所以能夠和一個複雜的東北論述產生共振,不僅是因爲這種古典的激烈動作如同一個時空穿刺的印證,更是因爲復仇本身驅動了一系列個人的儀式並作爲必要的中介,以及成爲身份轉化的契機。《煙火》從一名東北農民工的日常生活展開,他一邊在電影的道具倉庫裏翻閱古代誌異與民國傳奇並即興扮演,而在另一邊,有關自己歸鄉的敘事反轉直下,最終演變成一場等待已久的暴力儀式。

繼《煙火》之後,三頻影像《扭曲詞場》是王拓東北項目中的最新作品。在這件作品中,藝術家通過展現深陷歷史輪迴泥沼之中的具體身體,進而提出關於“泛薩滿化”的觀點:這裏的 “泛薩滿化” 並不是指一種特定的信仰形態或載體,而是暗示在我們渾然不覺的歷史輪迴情境中,具體的身體成爲了連接不同時空敘事的泛靈媒介。影像由幾重時空交疊而成,1919年新民主主義運動開端,北大學生郭欽光參與五四運動期間死亡。2019年,張扣扣被執行槍決。返鄉復仇前夜在城市中游蕩的主人公,與兩場時隔一百年重疊的犧牲產生交集。王拓在片中也同時將“泛薩滿化”引向身體媒介與網絡媒介的共生與互相激發的狀況。用王拓自己的話來說,整個社會正在經歷“泛薩滿化”: 所有的生存經驗都被介質化,所有的動作被儀式化,儘管沒有薩滿,卻是集體出神。




煙火Smoke and Fire

2018

單頻4K影像(彩色,有聲)single channel 4K video (color, sound)

31’18”

王拓在《煙火》中讓我們看到一個同時存在於兩重交錯現實中的農民工形象。一邊,這位農民工正在一個時空感異常模糊的電影道具倉庫中,通過閱讀志怪與傳奇,將自我投射進一個個文本中,並在現實亦或是他的幻想中進行着一次次的“演練”;另一邊,藝術家對這位在東北某小城的打工者進行了樣本式的觀察,記錄下他的日常、情感與返鄉之路。真實的記錄慢慢變成了對一起中國近期發生並被廣泛討論的社會暴力事件的戲劇化“重新排演”。在這個有關復仇的敘述中,療愈長久沉積的創傷彷彿變成了一場需要等待的儀式。藝術家通過這場身體式的“反撲”,暗示出一種社會性身份與內在身份之間的撕裂,以及個體病症與龐然現實之間的潛在矛盾。

展覽現場:







(圖文資料來自空白空間)

相關推薦
  • 共振:全新一屆三影堂攝影獎即將開展
  • 街頭藝術、影像放映 遇見潮流藝術新風潮
  • 溯源線上展覽發展的50年光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