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順利的話,5月底到6月初,電影院將正式開門復工。

  影迷和觀衆對此,是雀躍的——超過100天沒進影院,太多人憋壞了。

  評論者開始預測年內票房,不到去年一半的300億,將是今年中國電影的底線。

  對行業內的電影人,真正的艱難,或許纔剛剛開始。

  資深製片人方勵、和資深電影公司高管張昭分別談疫情影響——

  「這讓中國電影整體倒退10—15年。」

  「這個行業實際上需要3到5年的重建期,現在是時候正視絕望,並且打破幻想。」

  影院即將開門,疫情尚未結束,未來行業內這5個連鎖反應,是順其自然,也是逆勢向前。

  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

  影院開門,放什麼?以及,以怎樣的排序放?

  誰打頭陣?誰前後夾擊?誰坐鎮中軍帳?誰又來壓軸?

  或許這個檔口,電影局就正在和春節檔以來、積壓的國內外新片,挨個面談。第一個定檔的勇敢者,應該很快就會站出來了。

  這其中,因爲看事物的角度不同,帶來的結果也是截然相反的——

  有人說,觀衆迫切迴歸影院,不妨拿質量一般的新片開路。所謂的爛片,此時藉着觀衆的低預期速速公映,正是時候。

  也有人認爲,線上小規模的調查作不得數,觀衆的迴歸慾望到底有多強,要打個問號。除非是空降現象級的口碑新片,爲市場殺出一條血路。

  不管怎樣,目前任何體量的新片,出品方都一定在思考檔期這個關鍵問題。

  按照過往,大片不動,中小體量新片也絕不會動的邏輯,即便不會率先公映,但當下之急就是——

  大片務必先站出來官宣定檔,既提振市場,也做好表率。

  這其中的主力,自然是除去《囧媽》的其他春節檔六強。

  有傳聞,考慮到今年暑期檔萎縮,大片或許都將延後到國慶檔之後,甚至直接轉戰明年春節檔。

  不過,現在去毫無根據地揣測檔期,包括《八佰》《一秒鐘》《蘭心大劇院》《英格力士》等存貨是否會被開綠燈拿來救市,沒有多少意義。

  真正有意義的是——

  電影局是否有一個足夠詳細、負責、有效的後疫情時期,新片公映計劃?

  各大出品方是否真的能暫時放下私利、團結一心地作爲一個整體,讓中國電影度過這個難關?

  這時候早已不再是「一切交給市場」那樣的簡單和政治正確,就像打一場爲期半年的仗,戰鬥的開頭,或者說關鍵——

  或許就是找到今年的《流浪地球》、《哪吒之魔童降世》,然後所有人一起,助推其登上高峯、點燃市場。

  會是哪一部、或哪兩部呢?

  疫情之下,影院作爲終端,成了整個行業晴雨表的標籤、甚至底線。

  如今影院復工在即,很多人替影院高興,認爲最困難的日子,終於撐過去了。

  真的如此?

  一個現實是——

  影院的開工成本,一定是大於停工成本的。

  如果復工後,一定時間內沒有大熱新片加持,購票者寥寥,加上暑期檔的萎縮,影院倒閉的速度很有可能會高過復工之前。

  從這個角度,影院在這次疫情當中的被動位置,在復工初期很可能會被繼續強化,甚至加劇。

  那位可能會說,之前呼籲開門的是你,現在要復工了,喊難的還是你。

  要啥自行車啊?!

  但必須強調的是——

  影院作爲重資產在身、整個行業抗風險能力最弱的那一環,本就理應得到最大程度的支持與幫助。

  即便沒有實質的幫助,精神上的同情,也好過冷嘲熱諷。

  就目前而言,撐過復工初期的前兩個月,是所有影院的首要任務。

  自己開源節流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

  電影局能否給予足夠的支持?

  從專項資金返還,到組織足夠規模的舊片復映,這些真正能切實幫到影院的措施,比起喊口號打雞血,要實際得多。

  對影院來說,已經關了100多天。

  如果沒有強力新片入場、周密負責的計劃、和行之有效的支援細則,倒是真的不介意,再多關上幾天了。

  今年中國電影的關鍵詞,是活下去。之前的票房任務,一定是完不成了。

  那明年呢?後年呢?

  7號,正午陽光、華策影視、檸萌影業、慈文傳媒、耀客傳媒、新麗傳媒等六家影視公司,以及騰訊視頻、愛奇藝、優酷三家視頻網站,聯合發佈關於行業自救行動的倡議書。

  其中提到——

  「疫情期間僅影視劇行業就有大約60個劇組停拍,100個項目延遲,預計今年電視劇產量將比2019年減少30%。」

  這和同日的另一則消息放在一起看,很能說明問題——

  據「餓了麼」7日公佈的數據,浙江橫店最近新註冊外賣騎手人數創歷史新高,其中超七成來自羣演隊伍。

  影視劇如此,電影亦然。

  應該說,在之前稅務風波的「影視寒冬」之後,市場本就對2020年之後的產能持謹慎態度。如今疫情顯然又加劇了這一危機。

  開機項目的減少,對行業的影響是連串的——

  整體供需陷入供大於求。

  編劇寫好的劇本砸在手裏,演員長期無戲可拍,幕後工作人員亦是如此。連帶着各大影視城、影視基地產業鏈上的所有從業者,一併陷入困境。

  這一切的結果,就是肉眼可見的2021和2022年,院線電影不僅難以保質,連最基礎的保量都將打上問號。

  那位可能說,從今年撤檔到明年的好萊塢大片,都夠院線消化了。但要明確的是——

  這兩年外片在國內市場的整體頹勢是很明顯的,況且,外片繁榮也對國片復甦,起不到任何幫助作用。

  未來的中國電影市場,唱主角的一定是華語電影。

  從這個角度,如果沒有從諸如稅收減免、創作鼓勵、題材放寬等維度給予扶持,明年到後年的全年票房或許很難會有強力反彈。

  資本的後撤,其實從近兩年就已經開始。

  原因除了突然而至的「寒冬」,很關鍵的一點是——

  15到16這幾年,電影市場極速狂飆,衆多非理性的熱錢紛紛湧入。

  如今回想,後來的幾大撲街或難產項目——如《上海堡壘》《阿修羅》,以及《畫皮3》《摸金校尉之九幽將軍》等——立項都是來自那個「瘋狂時期」。

  而在疫情打擊幾乎全行業的背景下,資本的後撤潮,或將來得前所未有的決絕。

  優質的電影產業,當然離不開資本的支持。中國成爲全球第二大電影市場,資本的力量亦功不可沒。

  但事實上,資本投入和產業發展的不合拍,一直是中國電影的老問題。

  最根本的問題在於——

  趨利本性的資本,始終未能找到從中國電影市場上,總結出一套長期、可行的操作方法。

  你可以說資本貪婪,但本質上,中國電影在近20年間沒能建立起穩定輸出的創作模式,或許纔是最大原因。

  爆款往往出自意料之外,寄予厚望的卻常常未達預期。當這樣的狀況屢屢發生,資本的後撤,理所當然。

  不過,換個角度,對中國電影,這未嘗盡是壞事。

  熱錢最旺的時候,就有業內人判斷,資本泡沫,遲早會被擠破。

  博納影業CEO於冬在16年上影節某論壇就曾預測,未來的中國的資本市場,將是一個逐漸迴歸價值投資、理性投資的過程——

  「去年此時,我宣佈了私有化,此後這一年中,博納重新得到了資本的關注,中國所有的金融資本,都開始進入博納。

  所以,當資本推高產業泡沫後,價值投資仍是最佳選項。」

  這話對當下的中國電影,尤其適用。

  疫情之後,一個行業內的現象是——

  短時間裏,幾大影視公司的中高層相繼被辭或請辭。

  這個名單,有萬達影視總經理姜偉、副總經理鄭劍鋒,華誼兄弟副總經理葉寧,從樂視到復興影視才8個月的張昭,貓眼娛樂首席運營官康利等。

  高管離職,並不會動搖巨頭公司在業內的影響力,但這或許是個信號。

  洗牌的信號。

  洗牌,有兩層含義——

  一是字面意思的優勝劣汰。

  疫情必然加速了中國電影市場內部的優勝劣汰,除了此前就瀕臨「死亡」的,還有那些渾水摸魚搞投機的。

  二是行業內的優化重組。

  回到於冬前面提及的「價值投資」,中國電影人一定認識到了,不論是危機時刻提高抗風險能力,抑或真正的做大做強,都需要做到兩點——

  1、遵循最基本的創作規律,內容爲王;

  2、小到個人,大到公司,堅持品牌化經營。

  而站在更高視角,中國電影的領導者們,需要爲行業做出思路清晰的、至少十年以上的長期發展規劃。

  如果這是中國電影由大到強的開始,或許幾年後回看,疫情所帶來的影響,將不會盡是負面。

  本文圖片均來源於網絡

  文章來源丨深水娛樂觀察

  文章作者丨深叔

  責任編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