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然不是啦,偏食是對特定食物味道的排斥,而造成孩子不斷挑食的原因則有很多,口味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原因,更多的與家長的養育方式有關。可以確定的是:人類口味的形成始於母親的子宮中,懷孕期間,準媽媽喫下的所有食物的味道都會通過羊水傳給胎兒。

不要逼孩子了,偏食真的不是寶寶的錯,因爲他的口味在母親子宮中就已經形成了。

人的口味到底是怎樣形成的?在形成的過程中動用了哪些感官?爲什麼一個人會有自己偏愛的食物?

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的默勒教授進行了一個針對食物味道的研究項目,它還有一個非常新穎的名字:神經美食學。

這個名字並非爲了譁衆取寵,背後有着非常深刻的含義:科學家們希望通過心理學實驗以及神經學方面的研究解開一大謎題,即人們如何判定一樣食物好喫與否。

味道到底是什麼?法國美食家讓·安泰爾姆·布里亞-薩瓦蘭曾在他1826年出版的《廚房裏的哲學家》一書中這樣描寫自己品嚐食物時的感覺:“食物的氣味和口感一同構成了一種感官享受,也就是味道。我們的口腔就像是一座能讓各種食材調料相遇併發生化學反應的‘工廠’,我們的鼻子則是這座工廠的‘煙囪’。”

雖然描述不算完美,但他卻是第一個注意到“美味不僅源自味覺、同時也來自嗅覺”這一現象的人。

在品嚐食物時,不同的味道在大腦中產生了怎樣的反應?嗅覺與味覺之間究竟發生了怎樣的互動?這個問題在最近幾年才引起科學家們的注意。

爲此,他們請小朋友們到實驗室中品嚐食物,研究如何才能誘導他們喫掉並不愛喫的食物;

他們還邀請成年志願者來此試喫、試聞某些食物,並通過能夠探測腦電波的設備記錄大腦在這個過程中的變化,分析其在受到特定刺激時的反應。

要重新理解“味道”,不妨先了解下這些概念:

美食帶來的快感不僅僅是一種奢侈的享受,而是帶有鮮明的目的性:激發我們的食慾。

每當遇到美味的食物,腦中的“獎勵系統”就會或多或少地釋放出一些可以使人產生幸福感的物質——如多巴胺、血清素以及內啡肽。

“正是由於這些物質的存在,我們才能在品嚐一道精緻佳餚之後,在飽腹感之外體會到愉悅的滿足,”來自奧地利維也納大學、專門研究“飲食幸福感”的克勞斯·杜爾施米德教授解釋道,“我們因爲品嚐到了好喫的東西而得到了自己大腦的表揚。”

爲什麼有人喜歡蔬菜,而有人則獨愛肉類?

科學家們認爲,對食物的偏愛不是由基因決定的,而是不同飲食文化的產物。

此外,科學家們還發現:可以左右人們飲食偏好的“味覺感受器”並不僅僅存在於舌頭表面,在口腔中的齶、咽等部位同樣分佈有數千個味蕾。

一個人味蕾的多少是由他的基因所決定的,科學家們將那些天生味蕾較多、味覺敏感的人稱爲“超級味覺者”。

這類人羣在日常生活中並不招人喜歡,因爲他們不是對食物“異常敏感”就是“十分挑剔”,與此相反,那些“味覺遲鈍者”則是比較受歡迎的“飯搭子”,因爲他們對食物味道的感受能力較弱,對食物也不會太過挑剔。

對一道菜的喜愛與否其實與基因並無關係,基因只能決定我們舌頭的敏感度,而人們對某種食物表現出的偏愛與厭惡則源於外界——如不同國家的“飲食文化”,也就是我們喫東西的方式。

品嚐某種美食的時間和間隔會對我們的口味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品嚐食物的心情起着什麼樣的作用?開心時和剛跟別人吵完架時品嚐食物時所體會到的味道有什麼區別?是否應該在飢餓狀態下進食?喫東西時是否一定要知曉廚師所使用的每樣食材和調料,還是完全無所謂?

對於那些影響人們口味形成的因素以及它們的作用,現在尚處於猜測階段,至於我們的味覺記憶是怎樣發揮作用的,以及爲什麼人們可發展出不同的口味,這還都是尚未解開的迷。

口味的發展演變

可以確定的是:人類口味的形成始於母親的子宮中,懷孕期間,準媽媽喫下的所有食物的味道都會通過羊水傳給胎兒。

佩爾·默勒教授在研究中發現,如果孕婦在懷孕期間時常喝胡蘿蔔汁,哺乳期過後,她的寶寶對胡蘿蔔汁味道的反應要比其他沒有接觸過胡蘿蔔汁的嬰兒強烈。

用味道更強烈的茴香汁或是大蒜汁可以得出類似的結論,而且嬰兒會在更早的階段——哺乳期,就對這兩種味道的刺激做出反應。

因此,專家得出結論:孕婦以及哺乳期母親的飲食越多樣化,寶寶日後對食物的態度就越開放。

哥本哈根的味覺研究專家組聯合歐洲其他國家的研究夥伴一同在三個國家進行了一項調查,他們採訪了300位年輕的家長,詢問了家長們的飲食習慣以及他們餵養孩子時的“慣用菜譜”。

調查結果顯示:那些從不挑食、什麼蔬菜都喜歡喫的父母會給自己六個月到一歲大的寶寶喂一些由土豆、大頭菜、芹菜、西葫蘆、菜花等蔬菜製成的嬰兒輔食產品。

這些寶寶在長大之後,幾乎不會成爲那些在飯桌旁挑來揀去的人,與此相反,如果長期只給嬰兒喂胡蘿蔔泥或是土豆泥,孩子的偏食問題就會日漸顯現。

這就是“曝光效應”,它是指人們對某樣事物的看法會隨着接觸次數的增加而改變。

拯救偏食寶寶的一個小技巧

對此,“我們可以通過用味道熟悉或者營養豐富的食材創造出看上去更新奇的食品,這是減少曝光效應的有效辦法。”默勒教授解釋道。

如果家長們將這類普遍受歡迎的主食與一些不受歡迎的蔬菜一起擺上桌面,孩子們會在腦中自動過濾掉那些不喜歡的食物,並始終保持愉快的心情,即便還有一道他們討厭的菠菜擺在面前。

在嘗試過幾次營養均衡的餐點之後,他們原先的味覺記憶就會“甘拜下風”:孩子們會迅速地喫光桌上的綠色蔬菜,即使這些蔬菜沒有跟他們喜歡的主食混在一起,也不會抱怨。孩子愛挑食都是天生的原因嗎?

當然不是啦,偏食是對特定食物味道的排斥,而造成孩子不斷挑食的原因則有很多,口味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原因,更多的與家長的養育方式有關。

★ 爸媽的縱容

如果家長只滿足孩子喜歡喫的東西,在孩子出現一點飲食偏好時,家長就有求必應,那麼就會讓孩子的口味要求越來越高,變得越來越挑食,到最後只喫自己喜歡喫的東西。

★ 零食喫太多

如果孩子在正餐外喫了太多的零食,會導致胃腸道消化液不停分泌,胃腸缺乏必要的休息,最終可能引起消化功能減弱,食慾下降。

★ 邊喫邊玩

邊喫邊玩,甚至邊喫邊看電視,這是不少孩子的通病。玩具和動畫片可能會分散孩子喫飯的注意力,食慾也自然而然降低了。

★ 包辦餵食讓孩子對喫飯失去興趣

當孩子有了一定的自理能力,爸媽卻還在給孩子餵飯,這會讓孩子覺得喫飯是件沒意思的事,也就出現偏食的狀況了。

★ 廚藝需要提升

當孩子偏食時,檢查一下你的廚藝,很可能這是導致孩子偏食的直接原因。另外,如果長期做一樣的飯菜,孩子也可能會感到厭倦。

★ 飲食時間不規律

如果突然改變了飲食的規律,孩子在剛睡醒或剛做完遊戲時就去喫飯,準備工作不充分,消化液分泌不足,也會影響到孩子的消化功能,容易造成偏食。

★ 家長的壞“榜樣”

如果爸爸媽媽本身就有偏食的毛病,那就不要怪孩子有樣學樣,也養成了偏食的毛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