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自2019年年末新冠疫情在全球范围内发酵以来,各国汽车行业“哀声连连”。但在疫情中,零部件逆市而行,部分电子元器件价格上调20%-30%,甚至翻倍。那么,近期您所在企业是否也遇到过原材料涨价问题?显然,在波动的市场环境中了解供应链上下游关系变得尤为重要。

4月汽车销量结束了连续21个月的下降

数据显示,4月,我国汽车销量为207万辆,同比增长4.4%,为2018年7月以来首次回到正增长。今年1-4月,我国汽车销量为576.1万辆,同比下降31.1%。中汽协表示,乐观情境下,如果海内外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今年我国汽车销量将下滑15%;悲观情境下,如果海外疫情继续蔓延,国内汽车销量将下滑25%。

2019年1月-2020年4月汽车销量

4月汽车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56.8%

2020年4月汽车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为56.8%,环比下降4.2%,同比下降6.9%。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介绍,4月是传统消费淡季,疫情下经销商降价促销、政策刺激等多重因素影响之下,汽车市场进一步回暖,但客流量依然没有达到去年同期水平。

中国汽车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趋势

汽车零部件“涨价潮”凶猛

进入5月份,全球零部件企业涨价通知频出。根据盖世汽车消息,这波全球汽车零部件涨价潮趋势很可能持续半年至一年。

受疫情影响,欧美等国家的海外零部件巨头涨价尤为明显。涨价零部件涉及汽车电子、总成、底盘、内外饰、轮胎等领域。而且疫情期间橡胶、炭黑等原材料供应不足,直接导致了轮胎价格的上涨,3-4月间,倍耐力、米其林、固特异、住友等国际轮胎巨头已纷纷宣布在欧美市场涨价,普遍上调约5%。

也有业内人士表示,虽然国内零部件产品暂时不会涨价,但今年可能不太会给车企“年降”优惠,主要原因在于原材料供应问题和汽车智能化零部件研发成本的上升。

可见,“疫情冲击导致原材料价格上涨”是这轮零部件涨价大潮的主因之一。

零部件贵了,冷轧板是否会有影响?

疫情之下,原材料减供所带来的蝴蝶效应将沿着漫长的供应链蔓延,不仅将影响零部件、4S店、代理经销商、车企,甚至由于零整比系数的升高,汽修、保险公司也将承受更多压力。

成本压力在向下游传导的同时,又受到市场环境、供需关系的制约,几乎产业链条中的每一方都能感受到“两头受气”的痛苦。而对部分国内零部件厂来说,这波涨价潮或许存在一些机遇。国内某汽车钢供应商表示,零部件涨价会促进非核心技术的零部件被国产厂商替代。

冷轧板行情表现又如何?

据钢铁世界指数显示,1月以来,乐从市场冷轧指数持续下跌。5月第一周,乐从冷轧指数降至3620元/吨,比年初累计下降20.61%。而进入5月份,冷轧指数稳步增长,至今,冷轧指数追至3790元/吨,不到两周时间里,上涨170元/吨,涨幅4.70%。现货价格方面,5月12日,规格为1.0*1250*C的冷轧卷板报3850元/吨,较前一日上涨30元/吨,涨幅0.79%。

从乐从市场冷轧库存来看,3月初冲至历史高位,达60.7万吨。随着国内疫情逐步受控,下游用钢行业大面积复工复产,冷轧需求持续好转,库存量逐渐下降。4月上旬后,库存连降四周,截至5月8日,乐从冷轧库存为50.25万吨。钢厂方面检修停产计划提上日程或已减量实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供应量,需求方面有所上扬,导致短期供需错配,价格持续上涨。

基本情况总结:

疫情对车市影响仍然持续,整体汽车市场逐步回暖,4月汽车销量结束了连续21个月的下降,但库存预警指数仍位于荣枯线之上,且原材料、零部件价格上涨带来的整车供应链稳定性风险,也引发了一些车企的担忧,同时,能否影响汽车用钢的需求也值得大家关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