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月前,一條長度約21公里的鄉村公路綠化帶,在涼山州木裏縣沙灣鄉修建完成。這條綠化帶修建在蜿蜒的盤山公路一側,當初設計時預算達400餘萬元。完工之後結算,工程花費資金總共27萬元。

沙灣鄉周圍都是大山,村民上山採石,節約了一大筆錢。還有建設過程中所需的勞動力,絕大部分是當地村民。他們整日風裏來雨裏去,有時甚至自帶乾糧來幹活。

有外地幹部來沙灣鄉考察後,不禁感慨說,有些地方給老百姓修住房,人們也未必有這麼大的熱情。綠化帶只是公共設施,村民卻當做自家活來幹。

400萬元與27萬元的差別,正是能否發動羣衆的區別。

村民與幹部一起積極投身鄉村基礎設施建設。

誰是大多數?

沙灣鄉位於木里藏族自治縣中部,下轄4個行政村,是典型的以藏族爲主體,漢、彝、苗、蒙古等民族雜居的深度貧困鄉。脫貧攻堅開展以來,該鄉實現3個貧困村全部退出、281戶1263名貧困人口順利脫貧的目標,貧困發生率從2014年的22.7%將至0。

涼山州委與木裏縣委主要領導來沙灣鄉視察後都提到一點,該鄉脫貧攻堅的一條重要經驗,就是發揮基層黨組織的作用,最大限度地調動羣衆積極性,打了一場“人民戰爭”。

如何才能發動羣衆?廉政瞭望記者在沙灣瞭解到一個故事。長期以來,沙灣鄉存在荒山荒坡私圈私佔的現象,一些人將荒山荒坡圈起來,其他村民要進去放牧,要麼不準,要麼收費。

沙灣鄉黨委書記申海世回憶說,鄉黨委政府打算治理私圈私佔現象,很快便有人上門說,私圈私佔是普遍現象,法不責衆,真要得罪了大多數,接下來工作很難開展。

“真正的大多數是廣大村民,我們要發動的也是最廣大的羣衆。”申海世說,鄉里頂着很大阻力,在全鄉範圍內將部分羣衆私圈私佔、違規強佔的2500畝荒山荒坡資源全部收歸集體用於發展經果林。

多名沙灣鄉村民告訴廉政瞭望記者,看到這些荒坡荒地被收回來,意識到鄉黨委政府是真想幹事的。從此,對於鄉里的各種號召,許多人開始認真響應。

一名沙灣鄉幹部介紹,當初做的最壞準備,是得罪20%的人,也要讓80%的羣衆滿意。可後來發覺,真正得罪的人連2%都不到。“多數私圈私佔的人,也知道這是不對的行爲。見鄉上一碗水端平,所有荒山荒坡都收了回去,他們的思想很快也通了。”

主力軍就得有主力軍的樣子

在脫貧攻堅的過程中,入戶調查是必不可少的一環。沙灣鄉的幹部也時常入戶,時間卻選擇了晚上。

一名鄉幹部說,白天進行入戶,幹部們更輕鬆,因爲不佔用休息時間。但是,你工作時人家也在勞作,入戶遇見的往往不是當家人。晚上入戶,就是要找到家裏管事的“明白人”。

申海世在一次夜晚入戶時,就遇見一戶只有母子二人的貧困戶在喫飯。他嚐了一口剛炒好的飯,除了鹽味沒有其它味道。再看看臥室,還在打地鋪,以木箱代替衣櫃。很快,鄉上拿出一對一的整改措施,責令鄉紀委對前期房屋功能提升改造工程進行回訪複查,最終發現有的政策沒有落實到戶,有的政策被虛報冒領。

去年,沙灣鄉制定了《不合格黨員處置辦法》,不久之後,一名黨員被清退,在當地引起很大震動。據一名當地黨員介紹,許多年來還是第一次見到有黨員被清退。

一名鄉幹部介紹,農村黨員在脫貧攻堅中要發揮“主力軍”作用,既然是精銳主力,就得從嚴治軍,有一個主力軍的樣子。去年,該鄉先後約談、批評黨員17名,並因人施策,採取在脫貧攻堅一線下清單、派任務的方式,讓黨員去一線戰場檢驗黨性。

經過整頓,在衝刺摘帽的最後三個月裏,除去因身體原因和流動黨員外,全鄉近120名農村黨員自覺接受黨組織分配的任務,全程參與到脫貧攻堅中。今年春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有47名黨員主動請纓守衛在全鄉設立的10個疫情防控卡點處。

編輯 / 史珮瑾

視覺 / 曾麗

審覈 / 徐浩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