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清什香面早於明代在京杭大運河山東兩岸就很流行,臨清“什香面”即《金瓶梅》小說中提到的“溫面”。據民間相傳:該面清乾隆皇帝南巡路經臨清時,曾享用過並親自爲其賜名。相傳至今,已成臨清最具運河文化特色的代表主食之一。今天,大家看到的臨清“什香面”,用“金瓶梅”小說中所提到的“溫面”,並結合臨清民間“小喫撈麪”進行綜合改進、演變創新而來。

什香面烹飪製作工藝流程講究,菜碼品種多,名爲十樣菜,其實,菜料達十八樣以上,且隨季節變換蔬菜。做什香面是很見廚師功夫的,要做好十幾樣菜,不亞於置辦一桌子酒席。因爲要求的刀工要好,絲、丁、沫,都是些精細活,粗枝大葉也可以,但必然少了十香的神韻。主要炒菜有:炒茄絲、炒西胡絲、炒綠豆芽、炒韭菜、炒蒜薹末、炒菜豆角末、煎雞蛋花;隨炒菜上的小菜有:鮮黃瓜絲、醬瓜末、胡蘿蔔末、鹹疙瘩末、韭菜花末;佐以小碗調味料:本地香醋、芝麻雪上鹽、芝麻醬、蒜泥;還有兩個滷:即西紅柿雞蛋滷、肉滷(牛肉滷或豬肉滷)。喫的人可以根據自己的口味選擇,麪條滑嫩,爽口。

臨清什香面是飯菜合一,自成一席。上菜程序嚴格,排列次序井然,餐具十分講究。是山東宴席面的一種獨特形式。這個麪食是通過京杭大運河結合了中國南方與北方面食文化的特色和口味,是貴族、富商宴請賓客和婚娶大宴的必備大席。臨清什香面是臨清特有的一種美食,曾被評爲“山東省名小喫”、“到山東不可不品嚐的100種美食”之一。

2016年4月,山東省政府正式公佈山東省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臨清什香面製作技藝成功入選。

清真八大碗

臨清清真八大碗包括燒肉、燉肉、圈巧閣、松花羊肉、清氽丸子、黃燜雞、黃燜肉、肉雜拌,是回族同胞結合當地飲食習慣而形成的獨具臨清特色的清真飯菜,是臨清回漢飲食文化融合的結晶。

臨清進京腐乳

臨清濟美醬園的產品,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

託板豆腐

也叫水豆腐,是用上等黃豆,經脫皮、水泡後,磨成汁,用布濾出豆漿,倒入鍋中燒開,加滷水精心點制而成。是臨清地方傳統名喫。因賣主總是切好放在一塊特製的長方形木板上出售,故稱“託板豆腐”。在臨清,每天從早到晚都能看到手推車、自行車或是肩挑的小擔上,放着一大塊用白布包着的顫悠悠、水汪汪、熱乎乎的水豆腐,男女老少爭相購買。尤其早晨,街頭巷尾隨處可見手捧託板豆腐,喫得滿口香甜、津津有味的顧客。

八寶布袋雞

臨清八寶布袋雞創始於清同治年間,至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

臨清燒賣

燒賣是臨清的傳統名喫,是一種介於包子和餃子兩者之間,經特殊方法蒸制而成的包餡麪食。臨清燒麥以王家燒麥爲最佳,已有100多年的歷史。爲臨清麪食行業的四大名喫(竇家蒸包、徐家煎包、王家燒麥、武德魁肉餅)之一。

熱羊肚

清末,羊肚作爲名喫進入北京,在西交民巷“落戶”,店鋪名稱叫“臨清羊肉館”。

王四輩熟牛肉

清光緒初年,在光明街北首自營牛羊熟肉。

臨清大碗粉蒸肉

金郝莊鬼子雞

“鬼子雞”原名“金氏燻雞”,由金郝莊鄉金西村的金裕慶先生始創於清末光緒年間,現已有百餘年曆史。

劉垓子白仁

劉垓子白仁是臨清劉垓子鎮出產的特色食品,這白仁就是花生仁。

武德奎肉餅

武德奎肉餅是臨清一款肉餅,主料豬肉、京瓜、蔥絲、黃姜、板油、雞蛋、甜醬等。

尹閣下凡肉

“下凡肉”,實際上是豬下貨的巧做巧喫。

桃園兩絕—烤雞、醬牛蹄

臨清醬牛蹄是山東傳統名喫,魯菜經典。爲臨清回族王氏所創清真菜品。

臨清烤雞是山東傳統名喫,以傳統烤雞爲基礎,山東臨清人將烤雞發揚光大,其中先鋒路回族王氏祕製桃園烤雞最爲出名。

徐家煎包

豆腐腦

臨清燒燜子

臨清扣碗

老臨清扣碗將掛麪糊炸制好的肉塊、排骨、雞塊、魚塊或用油炸熟的肉丸子,盛在一隻只掛着黑釉子的小碗中,加蔥、薑末及花椒麪,上蒸鍋蒸至極爛,骨肉脫離,取出來反扣在大碗裏或者湯盤中,澆上用醋、醬油、骨頭湯對制的沸湯,淋上幾滴香油,撒上香菜末,喫起來,軟爛脫骨,味入肌裏,鹹酸撲鼻,齒頰留香,令人久久難忘。現在扣完根據大衆口味改進了好多有粉蒸肉、花椒肉、腐乳肉、辣子肉、黃燜雞,方子肉,雞蛋糕等。

臨清燻鴿

‘徐家豆沫

竇家蒸包

臨清酥魚

臨清河鮮中的代表,一條普通的草魚,通過祕門的刀工、油炸和調料,做出外香裏嫩、鮮酥可口、甜鹹兼有、香味濃郁的酥魚,讓衆多人拍手叫絕、欲罷不能!“酥魚”富含豐富的蛋白質、脂肪、維生素、核酸和鉀、鈉、鎂、鋅、硒、碘等微量元素,加上湯料中的各種滋補調料,故有抗衰老、抗癌等作用;“酥魚”既是一道下酒菜,又是一樣絕美的休閒小喫,以色澤黃亮、色香味美、骨酥肉嫩、溢香爽口、久喫不膩而著稱,同時可做成鹹、甜、鮮、麻、辣等多種口味,能讓喜歡各種口味的人都讚不絕口。

臨清湯百樣選料、百種煮調,百樣滋補、百種味道。其味初淡而漸濃,乍薄而轉厚,餘味無窮,可因佐料不同而配製出若干種。在臨清,可以說無湯不成席。

雞血豆腐湯

天花燴鴿蛋湯(霜花白玉湯)

蘿蔔魚湯

醋椒湯

豆腐湯

清湯核桃腰

清湯黃瓜

燒餅夾肉爲臨清特色清真小喫之一。其燒餅厚且個較大,在烤熟的燒餅內加上熟牛或羊肉即可食之,或者再回爐稍烤一會兒,味道更好。其特點是皮酥肉香,口味濃香。

燜面

燜餅

餅卷肉

烤全羊

碎包肉

臨清大紅棗的切糕!這種小喫在臨清己不多見了。黃橙橙的黃米切糕,配上大紅棗,紅小豆,又甜又香。據說這切糕是從北京傳過來的,可是臨清人在北京賣切糕的不算少,到底臨清傳到北京,還是北京傳到臨清,暫且不論,反正老輩子臨清人“切糕王”就在北京賣過切糕。

舍利塔

獨佔鰲頭

鰲頭磯位於臨清市元代運河與明代運河分岔處,建於明代嘉靖年間(1522-1566年)。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清真寺

鈔關

臨清宛園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