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时期,为了不让北平这座千年古城免受战火的摧残,从1948年12月开始,我军代表与傅作义进行了三次谈判,终于在49年1月21日签订和平协议。在北平问题解决后,傅作义又与我党商议了绥远问题,当时主席提出绥远问题就用“绥远”方式,也就是先与绥远秘密签订和平协议,再由他们伺机决定起义时间,为何主席对解放绥远有如此把握?那是因为时任绥远主席的是跟随傅作义21年的老部下董其武。

1899年董其武生于山西河津,童年时期家里为了安葬病逝的爷爷,欠了不少外债,15岁那年他在路边摆了个卖豆腐汤的小吃摊,辛辛苦苦干了一年为家里还清外债,当时谁了没有想到这个勤快的小伙子,几十年后竟成为威震全军的将军。

还清外债后,董其武将精力投入到学习中,19岁时以第一名好成绩考入山西陆军学兵团,经过近五年的学习,他成为那一期学员中最好的学生,没想到临近毕业却因为得罪督军府的人而被迫离开学校,几经波折辗转,他参加了被称为“铁甲”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在北伐期间立下大功,但因为蒋介石排挤非嫡系部队,董其武也只能离开,最后投奔了在天津当警备司令的傅作义。

董其武能征善战,他率领的部队都纪律严明,战斗力强,傅作义也很看重他,不但提拔他为上校团长,还在1933年带领他参加了长城抗战,开启了董其武的抗日生涯,1936年,董其武又参加了绥远抗战,而首战红格尔图战役就是他亲自指挥的,后又在百灵庙战役击败日军支持的德王部队,收复失地,赢得这次战役的最终胜利。

全面抗战爆发后,董其武又先后参加忻口、绥远、绥西、包头、五原等战役,从长城抗战到日本投降,他12年抗日生涯中,与日军进行大小战役300余次,他是名副其实的抗日民族英雄。

抗战胜利后,董其武当上了绥远省主席兼全省的保安司令,执掌一省的军政大权,当时蒋介石为拉拢他要授他上将衔,但董其武没有去南京受衔,而是在1949年9月发动绥远起义,起义后部队改编为第23兵团,董其武担任绥远军区副司令兼兵团司令员。

1950年9月,董其武率军进入朝鲜战场,他们冒着随时遭受美机空袭的危险,修建了三个空军基地及附属工程,因此功他荣获朝鲜自由独立二级勋章,回国后全军精编,第23兵团缩编为第69军,董其武担任军长,不过他定为正兵团级,当时主席还专门找他谈话,对他说:“按说正兵团级应任大军区的副职为宜,但这样就没有兵权了。所以,还是让你当军长。”听后,董其武非常感动。

55年授衔时,董其武曾是国军中将,他决定这次能保持原军衔就满足了,后听说将他定为上将衔,他就给主席写封信要求降衔,此信件由杨成武将军代为转交,主席收到信后,对杨将军说:“你是党员,可授可不授上将,而董其武是有12年抗日生涯的起义名将,他必须是上将”,1955年董其武成为55位开国上将之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