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在去世前托孤于诸葛亮,军政大事一律交于诸葛亮处理,仅仅5年后,诸葛亮就弥补了关羽失荆州、刘备败夷陵的极大损失,平定南方,解除内部威胁,结盟孙权,解除外部威胁,于公元228年开始了历时6年的5次北伐,终于病死在了北伐的军中,结束了诸葛亮时代的北伐。

诸葛亮去世后,北伐很是消停了一段时间,不是因为停止了北伐,而是因为没有更好的北伐办法,诸葛亮去世后,蒋琬执政,终其一生没有大规模北伐,蒋琬之后是费祎当政,同样是不愿意北伐,甚至大力打压姜维北伐,每次给姜维的人马不超过一万人,根本起不到作用。


直到费祎去世后,姜维真正掌握了兵权,才开始了大规模的北伐,姜维前后进行了十一次北伐,总成绩是:大胜2次,小胜3次,平手4次,大败1次,小败1次。总的来说,姜维北伐成绩还算行,胜多败少,但是姜维11次北伐也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为何要一心一意北伐,而不愿意放弃北伐,转为防守呢?

诸葛亮北伐和姜维北伐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他们的共同点就是:

1、北伐是蜀汉基本国策,不容更改。


这是刘备时代就制定的蜀汉国策,不是诸葛亮和姜维能更改的,诸葛亮在出师中说: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

意思就是说:刘备创立的事业还没有完成就去世了,现在天下分成三个国家。那么刘备的事业是什么?就是统一天下,统一天下就要北伐,不主动进攻曹魏北伐,如何统一天下?这是蜀汉政权存在的法理,在这一点上,诸葛亮和姜维都无权更改,不仅他们,而且连皇帝刘禅也是一心支持北伐,想必刘备在世时,已经多次教育过了。


当年蒋琬没有北伐动作时,刘禅还亲自下诏给蒋琬,催促他北伐,蒋琬因为不合理的北伐部署而放弃,费祎当政时,姜维还能够率领一万人以下的军队北伐,根本原因就是刘禅支持,刘禅要是不支持北伐的话,姜维连几千人也没有,执政的费祎是反对北伐的,这就是因为刘禅支持的原因。

所以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还说了北伐的目的就是: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2、北伐能够增强蜀汉政权的凝聚力。


对外战争能够增强一个政权的凝聚力,这是不用怀疑,历史上经常就用这样的事情,利用对外战争转移内部矛盾,蜀汉是外来政权,管理着人口庞大的本地人,如果不用战争来转移矛盾,增强凝聚力,用不了几年,本地人就会夺了外地人的权力,这是一定的。

相比于东吴和曹魏激烈的内部权力斗争,蜀汉算是三国时期内部斗争最平和的国家了,看看东吴权臣与皇族的杀戮,走马观花般残酷,还有曹魏司马代魏的过程,一次高平陵政变,司马懿就杀了曹爽三族及亲信五千多人,就知道蜀汉算是管理得最好的政权了,而北伐就是原因之一。

3、最好防守就是进攻。

蜀汉与曹魏实力相差很远,如果任双方发展,蜀汉是永远也比不过曹魏的发展,与其比发展,坐等曹魏来攻打蜀汉,不如主动出击,骚扰曹魏,消耗他们的实力,伺机寻找胜利的机会,希望总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再说了,要想防守好,最好的防守就是不断地进攻,不断地在进攻中寻找到曹魏的破绽,说不定还能有所发展,诸葛亮和姜维其实都有这样的心态。

诸葛亮北伐和姜维北伐也有不同点,他们的不同点就是:

诸葛亮北伐是牢牢掌握朝廷大权的,他的北伐代表了整个蜀汉的意志,没有人敢反对,但姜维不同,姜维北伐,是受到大多数人的反对,包括诸葛亮儿子诸葛瞻都反对北伐,只有一个尚书令陈祇和刘禅支持姜维,姜维在朝廷中也时时受到迫害,诸葛瞻甚至和宦官黄皓以及朝中重臣联合起来反对姜维,想夺了姜维的兵权,换阎宇出任大将军。

姜维当然不想被替换,只有不断地对外发动战争,把兵权控制在自己手中,才能保命,和继续未完的事业,到最后,姜维都不敢在朝中,而是带着军队逃到沓中屯田,以躲避政治迫害,都到了这个地步,姜维当然不敢放弃北伐。

再说了,姜维北伐期间是曹魏内部权力斗争最激烈的时候,比如高平陵政变,司马懿和曹爽争权,还有淮三叛,反对司马家专权的战争,曹魏内部越乱,对于姜维北伐来说,机会越高,有机会当然要试了,所以姜维不愿意放弃北伐。


就连把主动进攻改成防御,姜维都不敢,为何不敢?因为防御就是防守,不需要主动进攻了,而姜维是大将军,既然蜀军不需要主动进攻,姜维也就没有必要待在前线,汉中前线可是有汉中都督管理的,不需要姜维这个大将军来管,姜维当然不敢回前线了,所以也就不敢防御。

再说了,防御也不是姜维的性格,姜维是继承诸葛亮北伐遗志最坚决、最努力、最拼搏的人,没有之一,连诸葛亮儿子都做不到,姜维能做到,并且不顾个人生死,哪怕是蜀汉灭亡,姜维都想着一心为蜀汉复国,哪怕自己的顶头上司皇帝刘禅都投降了,姜维都不放弃,也要放手做最后一搏,最终以死殉国,证明了自己的赤胆忠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