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在去世前託孤於諸葛亮,軍政大事一律交於諸葛亮處理,僅僅5年後,諸葛亮就彌補了關羽失荊州、劉備敗夷陵的極大損失,平定南方,解除內部威脅,結盟孫權,解除外部威脅,於公元228年開始了歷時6年的5次北伐,終於病死在了北伐的軍中,結束了諸葛亮時代的北伐。

諸葛亮去世後,北伐很是消停了一段時間,不是因爲停止了北伐,而是因爲沒有更好的北伐辦法,諸葛亮去世後,蔣琬執政,終其一生沒有大規模北伐,蔣琬之後是費禕當政,同樣是不願意北伐,甚至大力打壓姜維北伐,每次給姜維的人馬不超過一萬人,根本起不到作用。


直到費禕去世後,姜維真正掌握了兵權,纔開始了大規模的北伐,姜維前後進行了十一次北伐,總成績是:大勝2次,小勝3次,平手4次,大敗1次,小敗1次。總的來說,姜維北伐成績還算行,勝多敗少,但是姜維11次北伐也沒有取得實質性進展,爲何要一心一意北伐,而不願意放棄北伐,轉爲防守呢?

諸葛亮北伐和姜維北伐有共同點,也有不同點,他們的共同點就是:

1、北伐是蜀漢基本國策,不容更改。


這是劉備時代就制定的蜀漢國策,不是諸葛亮和姜維能更改的,諸葛亮在出師中說: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

意思就是說:劉備創立的事業還沒有完成就去世了,現在天下分成三個國家。那麼劉備的事業是什麼?就是統一天下,統一天下就要北伐,不主動進攻曹魏北伐,如何統一天下?這是蜀漢政權存在的法理,在這一點上,諸葛亮和姜維都無權更改,不僅他們,而且連皇帝劉禪也是一心支持北伐,想必劉備在世時,已經多次教育過了。


當年蔣琬沒有北伐動作時,劉禪還親自下詔給蔣琬,催促他北伐,蔣琬因爲不合理的北伐部署而放棄,費禕當政時,姜維還能夠率領一萬人以下的軍隊北伐,根本原因就是劉禪支持,劉禪要是不支持北伐的話,姜維連幾千人也沒有,執政的費禕是反對北伐的,這就是因爲劉禪支持的原因。

所以諸葛亮在《出師表》中還說了北伐的目的就是:興復漢室,還於舊都。

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

2、北伐能夠增強蜀漢政權的凝聚力。


對外戰爭能夠增強一個政權的凝聚力,這是不用懷疑,歷史上經常就用這樣的事情,利用對外戰爭轉移內部矛盾,蜀漢是外來政權,管理着人口龐大的本地人,如果不用戰爭來轉移矛盾,增強凝聚力,用不了幾年,本地人就會奪了外地人的權力,這是一定的。

相比於東吳和曹魏激烈的內部權力鬥爭,蜀漢算是三國時期內部鬥爭最平和的國家了,看看東吳權臣與皇族的殺戮,走馬觀花般殘酷,還有曹魏司馬代魏的過程,一次高平陵政變,司馬懿就殺了曹爽三族及親信五千多人,就知道蜀漢算是管理得最好的政權了,而北伐就是原因之一。

3、最好防守就是進攻。

蜀漢與曹魏實力相差很遠,如果任雙方發展,蜀漢是永遠也比不過曹魏的發展,與其比發展,坐等曹魏來攻打蜀漢,不如主動出擊,騷擾曹魏,消耗他們的實力,伺機尋找勝利的機會,希望總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


再說了,要想防守好,最好的防守就是不斷地進攻,不斷地在進攻中尋找到曹魏的破綻,說不定還能有所發展,諸葛亮和姜維其實都有這樣的心態。

諸葛亮北伐和姜維北伐也有不同點,他們的不同點就是:

諸葛亮北伐是牢牢掌握朝廷大權的,他的北伐代表了整個蜀漢的意志,沒有人敢反對,但姜維不同,姜維北伐,是受到大多數人的反對,包括諸葛亮兒子諸葛瞻都反對北伐,只有一個尚書令陳祇和劉禪支持姜維,姜維在朝廷中也時時受到迫害,諸葛瞻甚至和宦官黃皓以及朝中重臣聯合起來反對姜維,想奪了姜維的兵權,換閻宇出任大將軍。

姜維當然不想被替換,只有不斷地對外發動戰爭,把兵權控制在自己手中,才能保命,和繼續未完的事業,到最後,姜維都不敢在朝中,而是帶着軍隊逃到沓中屯田,以躲避政治迫害,都到了這個地步,姜維當然不敢放棄北伐。

再說了,姜維北伐期間是曹魏內部權力鬥爭最激烈的時候,比如高平陵政變,司馬懿和曹爽爭權,還有淮三叛,反對司馬家專權的戰爭,曹魏內部越亂,對於姜維北伐來說,機會越高,有機會當然要試了,所以姜維不願意放棄北伐。


就連把主動進攻改成防禦,姜維都不敢,爲何不敢?因爲防禦就是防守,不需要主動進攻了,而姜維是大將軍,既然蜀軍不需要主動進攻,姜維也就沒有必要待在前線,漢中前線可是有漢中都督管理的,不需要姜維這個大將軍來管,姜維當然不敢回前線了,所以也就不敢防禦。

再說了,防禦也不是姜維的性格,姜維是繼承諸葛亮北伐遺志最堅決、最努力、最拼搏的人,沒有之一,連諸葛亮兒子都做不到,姜維能做到,並且不顧個人生死,哪怕是蜀漢滅亡,姜維都想着一心爲蜀漢復國,哪怕自己的頂頭上司皇帝劉禪都投降了,姜維都不放棄,也要放手做最後一搏,最終以死殉國,證明了自己的赤膽忠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