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張柬之、崔玄暐、敬暉、桓彥範、袁恕己,推翻武則天統治的五位功臣全部慘死於神龍二年,而此時,距離發生在705年的神龍政變,還不到一年時間。《資治通鑑·卷二十》記載,武則天被逼退位後曾哭着對兒子李顯說:“我把你從房陵接回京師,就是要把皇位傳給你,張柬之等五賊貪圖擁立之功發動政變,害我至此,是把你至於不孝之地啊。

從天授元年登基稱帝,到神龍元年被逼退位,武則天的女皇生涯終結於神龍政變。

武則天晚年沉湎享樂,寵幸張昌宗、張易之兄弟,引起李氏宗親和王公大臣的強烈不滿。神龍元年初,武則天病篤,張氏兄弟侍奉左右,外人不得入內。宰相張柬之等人力圖復辟李唐,擁立太子李顯登基,於是趁機謀劃政變。


正月二十二日癸卯,張柬之等人率領五百羽林兵闖入女皇寢宮集仙殿,先斬殺了張昌宗、張易之兄弟,再逼迫武則天退位讓賢。次日,武則天下令由太子李顯監國。第三日,武則天被迫禪位。第四日,李顯繼位登基。二月初四,正式恢復國號爲唐。同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武則天病逝於上陽宮,終年82歲,臨終親下遺詔“去帝號,稱皇后”,以大唐皇后身份與唐高宗李治合葬於乾陵。

這次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宮廷政變因爲發生在神龍元年,史稱神龍政變。神龍政變有着巨大的歷史影響力——逼退了武則天,終結了武周王朝,李顯登基,江山重回李唐。後世對神龍政變普遍持支持肯定態度,認爲其剷除佞幸,功在千古。那麼,發動神龍政變的功臣們,後來的結局又如何呢?


神龍政變的主要策劃者和領導者有五位,分別是:張柬之、崔玄暐、敬暉、桓彥範、袁恕己。唐中宗李顯復辟登基後,五人因擁立之功官至宰相,並且獲封王爵——張柬之,封漢陽郡王;崔玄暐,封博陵郡王;敬暉,封平陽郡王;桓彥範,封扶陽郡王;袁恕己,封南陽郡王。因此,神龍政變又被稱爲“五王政變”。

拜相封王, 已經達到了人臣之極致,但是,這只是開始,“五王”的最終下場卻一個比一個慘。

“五王”誅殺張氏兄弟,逼迫武則天退位,核心工作做得很漂亮,但後續工作做得卻十分不到位。神龍政變之後,洛州長史薛季昶曾經勸說敬暉根除武氏一脈永絕後患,敬暉多次提醒“五王”之首張柬之先下手爲強,但均被張柬之拒絕,理由是要把鋤奸立威的機會留給唐中宗李顯。


正所謂斬草不除根則必留後患,果不其然,“五王”的厄運接踵而至。很快,他們因遭到武三思和韋皇后的誣陷被同時貶官,全部被流放邊疆。不久後,張柬之便在流放地瀧州憂憤而死,終年82歲。

其他“四王”的結局也大同小異:崔玄暐病死在流放古州的途中,敬暉、桓彥範、袁恕己三人則更慘,他們都是在到達流放地不久後,被武三思派周利貞虐殺而死的,其中敬暉遭凌遲,其他兩位所受之刑則更加血腥,不便詳述。

張柬之、崔玄暐、敬暉、桓彥範、袁恕己,推翻武則天統治的五位功臣全部慘死於神龍二年,而此時,距離發生在705年的神龍政變,還不到一年時間。


“五王”居功至偉,最終卻落了個如此下場,實在令人唏噓。究其原因,難道只是得罪了武三思和韋皇后嗎?其實不然,“五王”憑藉擁立之功一度執掌朝政侵犯了武三思和韋皇后的利益不假,但是如果沒有唐中宗李顯的默許,僅憑他們二人又怎麼可能如此輕易連殺五位國之重臣?筆者認爲,這一切的一切,其幕後黑手都是皇上本人。

《資治通鑑·卷二十》記載,武則天被逼退位後曾哭着對兒子李顯說:“我把你從房陵接回京師,就是要把皇位傳給你,張柬之等五賊貪圖擁立之功發動政變,害我至此,是把你至於不孝之地啊。”


誠然,武則天的這招離間計確實很有說服力,她當時已經82歲高齡,並且病入膏肓,作爲太子,女皇武則天駕崩後他可以名正言順地繼承皇位,完全不需要冒天下之大不韙發動政變,揹負不孝罵名。武則天的話讓李顯悲憤不已,一邊跪地向母親請罪,一邊暗暗下了除掉“五王”的決心。而後續武三思和韋皇后的一系列陷害和虐殺,實則都是在李顯的默許和支持下進行的。

武則天不愧爲權謀之術的殿堂級玩家,即便是在行將就木時、被逼退位後,她也能憑藉一招離間計輕易將仇人趕盡殺絕。

參考資料:《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