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德九年,李世民發動玄武門政變,得知唐朝權力變更的頡利可汗,率領十萬人馬,南下進攻涇州,又挺進武功,唐朝的都城長安受到威脅,長安城戒嚴。頡利可汗又向高陵發起進攻,尉遲敬德在涇陽迎敵,擒獲俟斤烏沒啜,殺敵一千多人。

頡利可汗派執失思力來窺測唐朝,並揚言:“有百萬大軍,向唐朝奔來”。唐太宗李世民回答說:“我與頡利可汗商議約和,你現在負約。當初你們入京時,我送給你們玉帛多的不可計數,你現在竟敢派兵入京畿,還自誇強盛,我先殺了你。”執失思力聽完李世民說的話,就害怕了。蕭瑀、封德彝勸唐太宗把執失思力給送回去,唐太宗沒有答應,就把執失思力囚禁在了門下省。


然而突厥十二萬雄兵,列陣渭水北岸,整個京城兵力空虛,長安城人心惶惶,李世民決定設疑兵之計,親自率領高士廉、房玄齡等人來到渭水邊。和頡利可汗隔渭水對話,不久唐軍趕到唐太宗背後。


《新唐書·卷二百一十五上·列傳第一百四十上》:乃與侍中高士廉、中書令房玄齡、將軍周範等馳六騎出玄武門,幸渭上,與可汗隔水語,且責其負約。羣酋見帝,皆驚,下馬拜。俄而衆軍至,旗鎧光明,部隊靜嚴,虜大駭。帝與頡利按轡,即麾軍卻而陣焉。


頡利可汗因爲畏懼唐軍,便請和。第二天李世民便和頡利可汗,在便橋盟誓。並簽訂了屈辱的條約,李世民還給了很多金帛財物。頡利可汗於是退兵。這就是“渭水之盟”。


儘管這個條約算不上喪權辱國,但是對於李世民來說,就是一個恥辱。就在簽訂盟約三年後,李世民就把東突厥滅亡,頡利可汗淪爲俘虜。這又是爲什麼呢?


渭水之盟後,東突厥出現了分裂,薛延陀、回紇、拔也古、同羅等其他部落,開始反對頡利可漢,另立薛延陀爲可汗。突利可汗與頡利可汗決裂,同時東突厥又遇到了大雪氣候,很多牲畜被凍死。


經過渭水之盟,李世民便開始發憤圖強、臥薪嚐膽。他努力的發展經濟,也培養了一支能征善戰的精銳部隊,到了貞觀三年,李世民與突厥大戰。

《舊唐書》列傳第十七:貞觀三年,爲通漠道行軍總管。至雲中,與突厥頡利可汗兵會,大戰於白道。突厥敗,屯營於磧口,遣使請和。

《舊唐書》列傳第十七:四年,靖進擊定襄,破之,獲隋齊王暕之子楊正道及煬帝蕭後,送於京師,可汗僅以身遁。

隨後李靖指揮唐軍擊敗突厥,斬首萬餘級,俘獲十多萬突厥人。李勣率軍屯於磧口,俘獲五萬多突厥人。《舊唐書》記載:“頡利乘千里馬將走投吐谷渾,西道行軍總管張寶相擒之以獻。”從此唐朝的版圖擴大到了貝加爾湖以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