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發 朱慧卿 作

《鬼吹燈》系列盜墓題材電視劇又出新作,新劇《龍嶺迷窟》近日“收官”,網上熱捧。神乎其神的“盜墓絕技”令盜墓者的形象通過文藝作品的發酵幾乎被“神化”。真實的盜墓者有那麼“厲害”嗎?真實的盜墓行爲可怕在哪兒?文博、考古領域的專業研究者有自己的看法。

盜墓者真有那麼厲害嗎

盜墓者有電視劇裏描繪的那麼“厲害”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曾擔任紀錄片《如果國寶會說話》文案策劃的文博學者“螺旋真理”介紹,盜墓和考古的方法不同,盜墓者往往是在墓穴中打個盜洞,把陪葬品盜出就走。而考古發掘則有一套正規程序,“發掘中土壤的包含物、土質信息都要保存和記錄,最後還要劃出地層,提取和記錄整體信息,進行測繪等等。”因此,考古在進度上自然要比盜墓慢得多。

此外,現階段的考古原則是搶救性考古,除非遺址、墓葬所在地進行基礎設施建設或已被盜墓者損毀,否則不會主動發掘。

鼓吹盜墓帶來負面影響

“盜墓”成了一種一夜暴富、不勞而獲的手段而日益猖獗,對金錢的追捧、對盜墓“神技”的鼓吹,往往會造成影響重大的負面社會效應。

“螺旋真理”舉例,1982年春,在盜墓分子的鼓吹和金錢的刺激下,數百名農民蜂擁到福建建陽宋代窯址進行盜掘,一個月之內破壞遺址面積2000平方米。次年3月,400多人繼續對遺址進行盜掘,甚至動用了推土機,一個月之內破壞一直面積23000平方米。1982年至1986年,江西豐城縣22個鄉鎮普遍存在盜墓現象,參與者多達超過1500人,盜掘古墓2001座,流失文物1736件。

“所謂‘十墓九空’,很多墓葬都是這麼被盜的。”

由於盜掘迫使古墓“搶救性發掘”的案例屢屢發生。比如,沉睡了2000多年的海昏侯劉賀墓,便是由於盜墓者的攪擾而不得不啓動發掘。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劉慶柱曾描述:海昏侯墓的盜洞發現時已經到達墓室,如果再晚幾天發現,說不定整個墓就被毀了。

劉慶柱說,隨着科技的發展,盜墓的手段也發生了變化,“過去盜墓者拿鐵釺挖,破壞進度比較緩慢。現在盜墓工具越來越‘現代化’,很多墓葬發現被盜時已經景況很‘悽慘’了。”

盜墓造成損失難以估量

根據新華網對中國裁判文書網與盜墓有關的判決書進行梳理:2011年至2019年,共審理判決1316起盜墓相關案件。其中,2018年法院審理判決盜墓案件249起,爲歷年最多。而“螺旋真理”則指出,會引起大衆關注的往往是盜墓者成功實施犯罪的案例,大量由於判斷失準而沒有盜墓成功的事件公衆無從知曉,而它們也會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

國內就曾發生過盜墓者把長城烽火臺當成墓葬破壞的案例。

此前,劉慶柱在接受北京日報客戶端記者採訪時曾表示,盜墓者觸犯的是民族的人倫底線和科學底線。盜墓是摧毀民族文化基因,切斷民族記憶,破壞民族文化載體基本保存條件的行爲,應加大懲處力度進行嚴懲,並將倒賣文物等犯罪行爲當做社會問題由多部門聯動解決。對於文藝作品的創作者則有必要表明立場態度,引導健康的社會價值取向,“不能用自己胡編亂造的情節爲犯罪分子提供聞所未聞的盜墓手段和作案經驗,以免造成慘痛的民族教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