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要“慢下來”,創作視野要“沉下去”,提高原創力,提升競爭力,用作品說話,以品質留住人氣。在頭部內容的創作軌跡中,潛藏着諸多“密碼”。

大麥網前段時間發佈的一組數據顯示,在全國被延期的演出中,平均66%的觀衆選擇保留訂單,其中,頭部演唱會訂單保留率達75%,楊麗萍舞劇《平潭映像》、話劇《傲慢與偏見》等多部精品劇目訂單保留率達到90%以上。

將觀衆的心牢牢留在劇院,這種強大的“磁力”,從未改變。從北京人藝話劇《茶館》提前16個小時排起買票長龍,到國家大劇院“公共藝術開放日”的萬人歡慶,從網友自發總結出的票務平臺熱門演出搶票攻略,到精品劇目、名角演出中越來越多跨城觀演的“拉桿箱觀衆”,再到如今歷經延期仍未被割捨的大量訂單……好作品永遠不乏知音,優質內容始終是剛需。

頭部內容爲何能留住觀衆?“風景這邊獨好”的頭部效應,爲創作帶來哪些有益啓示?從某種意義上而言,演藝行業被迫按下暫停鍵,也是一次關於創作理念的調頻降速,關於內容生產的換擋加油,給了創作者冷靜思考、潛心創作、修煉內功、持續發力的機會。

創作要“慢下來”,創作視野要“沉下去”,提高原創力,提升競爭力,用作品說話,以品質留住人氣。在頭部內容的創作軌跡中,潛藏着諸多“密碼”。

藝術創作是貫穿着情感體驗的內心活動,內容是王道。評判優質作品的標準,在於能在多深程度、多大範圍、何種時間維度,觸發受衆的情感與共鳴。優質作品票房號召力、口碑營銷與市場奇蹟的形成,絕非朝夕之功,其舞臺魅力,源於時間的打磨,又在時間的沉澱中得到反覆印證。

精彩在臺前,功夫在臺下。創作者須長期沉潛於生活的靜水深流,方能汲取靈感,打撈藝術寶藏。舞臺上,表演者從容應對、巧妙幫襯,呈現行雲流水的藝術美感,背後是“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堅守,是多少年如一日、精確枯燥的基礎訓練。大幕後,編導、舞美、服裝、燈光……每一位參與者都需要不斷突破自我、釋放想象力,給予觀衆全新的審美體驗,背後是對藝術規律的深刻把握與嚴格遵循。

一部經典作品,定是在反覆修改、排練、演出、創新中鍛造而成。一位被稱爲名角、戲骨的藝術家,定是在無數次舞臺實踐、細節摸索甚至是舞臺失誤經驗中淬鍊出了大家風範。正因如此,這些作品方能獲得觀衆對其品質的“免檢證明”,這些角兒才能在舞臺上和觀衆心尖上“立住了”,形成一種觀、演間的默契與信任。這種默契與信任,最終體現爲品牌影響力。

只有形成品牌,產生長期吸引力,才能留住忠實“粉絲”,吸引更多新觀衆。從這個角度看,這被保留的90%頭部演出訂單,留下的更深遠啓示在於,持續輸出頭部內容的動力從何而來。這不僅需要創作者和演藝機構樹立內容創作的精品意識,更需要建立品牌意識,打造叫得響的頭部院團、藝術名片。

頭部內容助力構建院團的品牌形象,院團源源不斷地生產頭部內容,二者將形成一種良性循環。品牌的構建,需要文藝院團不斷摸索生產精品的規律,統籌頭部資源、創作優秀作品、孵化精品劇目,出作品、出人才、出影響力。當“這裏出品,必屬精品”的品牌概念深入人心,文藝市場便不只是一枝獨秀、橫空出世的頭部內容,而是百花爭豔、可持續生產頭部內容的頭部院團、頭部行業。

據統計,2019年中國演出票房邁入200億大關,同比增長7.29%,票房增速趕超中國電影市場。在創作體量和創作質量逐步提升的同時,我們要看到,“有高原缺高峯”現象仍然存在。提煉高品質創意、培養高水平演員、打磨高質量作品,應是文藝工作者追求的永恆目標,要在未來的舞臺實踐中見真章。這既需要紮根人民、深入生活的藝術態度,也需要創作者持續探索創作規律,內提精神、外強筋骨,以最好的作品奉獻觀衆,以真誠的創作回饋時代。

《 人民日報 》( 2020年05月14日 20 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