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們的澤宇講歷史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第三、巧對董卓入朝路上出現的災異。王允和呂布已經聯合起來,令李肅誆騙董卓入朝。在這個過程中出現了各種災異,比如"車折輪,馬斷轡"、"狂風驟起,昏霧敝天"以及預兆董卓失敗的童謠和用布上寫兩"口"的道人。在元雜劇中也有出現災異的情節,雖然內容有所區別,比如朝服被老鼠咬破;門外出現蜘蛛網等等,但是意思是一致的。在元雜劇中蔡邕和李儒鬥智,將這些災異都說成祥瑞。而在《三國演義》中,蔡邕的任務被嫁接在李肅的身上。這裏體現出李肅的辯才急智。
相信大家都知道呂布這個人物,也知道呂布依附王允刺殺董卓的故事。無論是歷史上還是《三國演義》中,這件事都是影響較大、內容頗詳細的事情。而在這個過程中,有一個人物也佔據一席之地,就是呂布的同鄉李肅。李肅在歷史上的表現不算特別多,但也算是呂布刺董中的得力助手。而李肅的文學形象更加豐滿,不過卻出現不同的地方。在元雜劇與《三國志平話》中的李肅明顯是一個武人形象,性如烈火、地位較高,與李儒、呂布等人齊名,甚至還有名將之後的身份;而在《三國演義》中的李肅又變成一個偏向於智謀的人物,呂布降董、偷襲梁東、巧對董卓都是他的手筆。下面小編就來聊一聊李肅的人物形象的變化。
歷史上的李肅:首傷董卓;消滅牛輔失敗被殺
各種關於漢末三國時期的話本、雜劇、小說,無不是從歷史的基礎上創作而來的。首先我們看一看歷史上的李肅,其實出場並不多。在《三國演義》中李肅本來是董卓的部下,勸說呂布殺死丁原投降董卓。歷史上並沒有這回事,而是呂布受到董卓的引誘殺死丁原,導致董卓得以屯兵丁原的部曲。李肅是呂布同鄉,都是幷州五原郡人,丁原是幷州刺史。按東漢時期地方佐吏多從當地闢請的情況,李肅很有可能是丁原的人,是因爲呂布殺死丁原,才被迫加入董卓集團。
從種種現象上來看,董卓和呂布雖然有"甚愛信之,誓爲父子"的評價,但是終歸是"以劍客遇之"。呂布的兩次軍事行動,一次作爲胡軫的手下,一次是在洛陽斷後,更別說獨領一軍的資格。加上呂布被董卓用手戟攻擊,以及與董卓侍女私通這些事情,導致呂布和董卓的矛盾不斷升級,最後被王允拉攏,決定刺殺董卓。這個時候李肅纔在歷史上出場,當時的身份是騎都尉。
騎都尉是個無員的閒散官職,在東漢末年多帶有榮譽性質,看不出什麼。不過在刺殺董卓的過程中,李肅的表現還是類似一個武人或者刺客。李肅和十幾個勇士打扮成衛兵,等到董卓到之後李肅首先用戟刺傷董卓,跌落馬車,然後呂布等人刺殺董卓。這裏的李肅僅承擔一種"武器"的身份。
而後王允和呂布控制朝政,在長安以外又存在比較多的董卓舊部,屯兵在弘農郡陝縣的牛輔最爲強大(董卓的女婿)。呂布又派李肅奉詔命消滅牛輔,但是被牛輔擊敗,然後被呂布處死。李肅的命運就到此結束了。一是刺傷董卓;二是討伐牛輔,都是武人的形象,並未有智計上的表現。這對後世一些文學創作奠定了一個基調。
《三國志平話》與元雜劇中的李肅:名將之後;有萬夫不當之勇
《三國志平話》對《三國演義》的創作造成了很大影響,被很多人視爲《三國演義》的前身。在《三國志平話》中對李肅的形象進行了極大的豐富,成爲與李儒、呂布同等地位的董卓的左膀右臂,被稱爲"白袍李肅",地位要高於董卓集團中的"四盜寇"、"八健將"。小編貼一下原文。
《三國志平話》:"用文者,有大夫李儒;用武者,有呂布、李肅。"
"及有呂布、李肅,各有萬夫不當之勇。"
李肅的家世和形象也得到了提升,《三國志平話》中的設定是西漢名將李廣之後,形象是銀盔、銀甲、白袍,使一條"丈五倒須悟鉤槍"(小編實在是腦補不出它的模樣),攜帶弓箭,一副名將胚子。而李肅的性格也符合這個名將的外在形象。在《三國志平話》中也有"連環計"的橋段,卻沒有《三國演義》複雜。呂布見到故妻(《三國志平話》的設定中貂蟬和呂布是夫妻中道失散)貂蟬與董卓在一起,直接殺死董卓。然後李肅手持寶劍找呂布報仇,王允以李肅祖上李廣的名望說動李肅,讓李肅"擲劍在地",與呂布和好。總體上來說,李肅雖然是董卓的爪牙,但是還是有一些正面的體現。
呂布與貂蟬私會,被董卓發覺。呂布情急之下一拳將董卓打倒在地,李肅領兵到王允府捉拿呂布。王允同樣用忠義話激李肅(在《錦雲堂暗定連環計》中李肅爲東漢開國功臣李通之後),並且講明呂布和貂蟬是夫妻重逢的關係,將李肅拉到自己的陣營中。最後李肅和呂布一槍一戟刺殺董卓,算是勉強符合歷史的記載。
《三國演義》中的李肅:不乏智計
《三國志平話》中李肅是白袍驍將的形象,元雜劇中李肅也明確表示自己"無過是一勇之夫",而在《三國演義》中出現了比較大的反差,李肅並非武人,反倒成爲一個智計之士,在武力上並沒有太多表現。
總而言之在雜劇和話本中的李肅的形象完全是武人形象,而且也比較正面,銀甲白袍、名將之後、明白是非、棄暗投明。《三國演義》是吸取了很多話本和雜劇的內容的,一些人物形象也承襲了這些文藝作品,不過在李肅的形象上卻做出瞭如此巨大的變動,幾乎是完全相反。其中的緣故小編就不得而知了。
參考文獻:《三國志》、《後漢書》、《三國志平話》、《錦雲堂暗定連環計》、《三國演義》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