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接觸古琴不久,無意中聽到了這首琴曲。當時覺得比較好聽,於是記憶較深,其調基本未忘。這是一首比較典型的道家風格的古琴曲。

(視頻來自紀念古琴宗師吳景略誕辰110週年音樂會,版權歸國琴網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查了很多地方,很早的一段曲詞是這樣的:

慨古吟

今古悠悠,世事等那浮鷗,英雄及早要回頭。

夕陽西下,江水即那東流,山嶽即那荒丘。

愁消處是酒,醉後方罷休。

看不見吳越的樓臺,世遠人何在,明月照去又照來。

故鄉風景,空自花開。

日月如梭,行雲流水若何。

月美人阿(曰美人啊?),秋風荒草怨愁多。

六朝故事是空過,漢家消嘏(簫鼓?),魏國即那山河。

地老天荒,盡是那消磨,消磨又消磨。

嘆當年龍爭虎鬥,半生事業盡蹉跎。

此古琴曲的詞文體現了道家的清靜無爲宗旨,文中評點了人世和歷史的變遷,以達觀勸世。其曲調徐緩,而有緊有慢,有抑有揚,在末尾一段以一串連續的泛音終結,給人以空遠之感。或許此曲就是對道家風格的一種很好體現吧。

顧梅羹先生在《琴學備要》中的《慨古吟》曲後有一段說明,敘述了他所瞭解的該曲的傳承歷史,值得參考,茲引錄如下:

此曲最早僅見於明洪熙元年朱權《神奇祕譜》。明嘉靖十八年朱厚爝《鳳宣玄品》,和嘉靖三十九年蕭杏莊《太音續譜》,都是無詞之曲。現時琴人所彈的另是一個有詞的傳抄本,各地皆同。明本和抄本雖都是三段小曲,但旋律全不相同。這裏採用的即是有詞的這種,是湖南大庸縣一個民間藝人龔子輝傳的譜,查阜西幼年在大庸從俞味蓴學得,又經他依照田曦明的節奏唱法訂正。曲情從唱詞。 顧梅羹識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