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的压力,想必每位经历过的人都深有体会,如果你连续考了两次都还是没能考上你还会继续吗?换成一般人估计就放弃了吧?还是找个正经工作过日子比较实在,但薛其坤这个人就比较执拗,两次考不上他就毫不犹豫地考了第三次,最后他竟然考上了中国科学院。
大家听说过这个人的名字吗?他可是如今清华大学的副校长哦,还曾经差点拿到诺贝尔奖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下他究竟是怎么一步步得到如今这样地位的吧:他是美国与日本都想留下的天才,却毅然回国,距诺贝尔奖仅有一步。
薛其坤读书的时候成绩一直都很好,就读于山东大学光学系,而后在曲阜师范大学物理系当一名任教,工作稳定,平日里要操心的事也不多。这样的工作在大多数人眼中算是十分不错了,可薛其坤并不满足,他想去更大的地方,就这样他踏上了考研的道路。
他第一次考研时因为高数不合格没考上,第二次他的大学物理又没及格,导致他落榜了。他当时压力很大,可他还是不甘放弃,总算在第三次被国科大录取。考研后他又考了博士,这还不够,他又出国继续读博。
在日本留学的时候他人生地不熟,常常因为语言问题学业屡屡受挫,不过即便再难他都没有生出过放弃的念头,用自己的努力谱写了一出物理学界的传奇。在日本和美国任职了一段时间后因为杰出的天赋而引起日本与美国的重视,成为日本与美国都想留下的物理界天才,但他最终却选择回到国内,回到自己的母校中国科学院,当了一名博士生导师,并成为了中科院的院士。
在当时的院士中他的年纪是最小的,但他的能力却是最强的,几年过后,他被分配到了清华大学,成为了他们分管科研的副校长。在当校长的时候,他也没忘记继续搞科研。同时,在教书育人的同时,他还展示出了自己多年来在科研上的收获。
他带领着学生们将“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这个业内难题给成功解决了,虽然这项成果是许多科研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晶,但薛其坤在里面起到的带头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这项成果获得了很多国际国内奖项,可惜唯独距诺贝尔奖仅有一步。
不过这并不影响薛其坤在业内的地位,杨振宁曾经说:“这项成果其实在科学界内早就被大家视为诺贝尔奖级别的重大收获了”。虽然没能拿到诺贝尔奖,但并不能否认薛其坤的这项成果为中国带来的巨大进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