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等地區的很多企業,他們的現金流以及公司業務受到疫情的嚴重影響,這種情況下估值會有所下降。他們可能也比較需要得到外部資金的援助,這會給中國企業帶來一些“抄底”的機會。

新冠肺炎疫情自暴發以來,全球經濟受到重創,供應鏈危機、股市大跌、國際油價“大跳水”、國際大宗商品市場價格全線下跌。

與此同時,疫情對跨境併購業務影響巨大。安永近日發佈的《2020年一季度中國海外投資概覽》顯示,2020年一季度,中企海外投資延續下降趨勢,全行業對外直接投資及宣佈的海外併購額分別下降2.8%及78%,海外併購額創十年來單季度最低值。

5月12日,霍金路偉國際律師事務所大中華區公司業務主管合夥人徐亮在線上研討會上表示,雖然部分地區仍處於經濟困境,而且很多國家投資監管措施都在收緊,但是質地優良、資產估值卻降低的目標公司的出現也爲中國企業海外併購帶來了新的機遇。中資企業資金相對充裕也爲收購海外資產創造了條件。隨着中國逐漸走出疫情,4月份以來,中國企業境外併購數量明顯增長。

海外投資與併購受影響

根據安永的報告,一季度中國對外直接投資256.8億美元,同比下降2.8%,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242.2億美元,同比下降3.9%,主要流向租賃和商務服務業、批發和零售業、製造業和採礦業領域。一季度中企宣佈海外併購總額35億美元,同比下降78%,創十年以來單季度最低;宣佈的併購數量108宗,同比減少21%。

徐亮表示,目前新冠肺炎疫情對跨境併購影響深遠。“各類差旅限制、隔離措施使盡職調查時雙方管理層不能見面,交易談判無法如期進行;審批機構、監管機構因停擺導致審批時間延長。財務方面,併購融資受影響的程度非常大”。

“此外,隨着逆全球化和保護主義的抬頭,在疫情期間,歐美國家外商投資監管機構監管舉措頻出,也影響了全球跨境併購。”徐亮說。

3月,澳大利亞宣佈所有外資收購,無論規模大小,一律必須接受該國外商投資審查委員會的審查,而且未透露該項政策將持續多長時間。

值得注意的是,安永的報告顯示,今年一季度歐洲爲最受中企歡迎的海外併購目的地。但歐洲方面對於外國投資審查的要求也愈發嚴格。

意大利、西班牙近期出臺了新的法規,降低外國企業收購當地企業需要得到政府審批的門檻,只要在意大利或在西班牙收購超過10%的當地公司股份,就需要得到政府的批准

3月25日,歐盟委員會向各歐盟成員國發布一份關於在新冠疫情期間監管外國直接投資和保護歐盟戰略性資產的指南,警惕外國投資者在新冠疫情危機中收購歐盟戰略性資產。今年10月11日《歐盟外資審查條例》將全面實施。

歐盟委員會反壟斷主管瑪格麗特·維斯塔格(Margrethe Vestager)在接受採訪時曾表示,鼓勵歐洲的國家政府參股他們的企業以防止被來自於其他國家的資本收購

歐委會主席馮德萊恩在近期表示,健康、醫療研究和戰略性基礎設施需獲特殊關注。她說:“我們需要知道是誰從國外投資這些公司,投資目的是什麼。在公共衛生和經濟危機期間,當我們變得更脆弱時,這一點尤爲重要。”

目前,在歐盟27個成員國中,有14個成員國設置了外國直接投資篩選機制。歐委會則在發佈指南期間鼓勵另外13個國家儘快設置成熟的審查機制。

挑戰與機遇並存

徐亮表示,各國審查不斷收緊的趨勢還是比較明顯的,但值得注意的是,當地時間4月27日,德國反壟斷機構批准了中車株洲收購福斯羅機車(Vossloh Locomotives)。儘管這是一個規模相對較小的收購案例,但該案例的決定對於有意在歐盟收購目標公司的中國企業來說非常重要

該決定首次落地實施了歐盟政府高層關於如何改革歐盟競爭法的討論中涉及的兩個要點:一是考慮到中國企業正處於其國際化進程的初期,需要將併購審查範圍擴大至更遠的未來(長達10年);二是特殊對待中國國有企業。

根據德國反壟斷局提出的新分析方式,特別是將所有由中國政府持有多數股權的國有企業視爲一個單一的經濟集團,可能會加重未來中國國有企業在歐盟的反壟斷合併申報負擔。“所以國內企業,尤其是國有企業到歐洲投資併購時需要對此更加關注。”徐亮說。

徐亮強調,“監管嚴格並不意味着中國投資者沒有機會了,如果一家公司到當地併購後能夠創造就業,使當地經濟蓬勃發展,同時根據當地的法律法規,依法辦事,前期做好準備,積極與當地政府機構溝通,還是有可能收購心儀資產的。”

安永認爲,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中國信息通信、醫療保健與生命科學、智能製造和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等行業迎來發展機遇,預示着未來高技術含量和高附加值的新興產業、高端製造和服務業仍將持續成爲未來海外併購的主要聚焦領域

富而德中國區合夥人王慶此前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歐美等地區的很多企業,他們的現金流以及公司業務受到疫情的嚴重影響,這種情況下估值會有所下降。他們可能也比較需要得到外部資金的援助,這會給中國企業帶來一些“抄底”的機會。在醫療領域,醫藥公司可能會被各國政府當作戰略性資產,所以在這個領域未來的併購會受到政府更多的關注。

記者 李曦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