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相信經過一代人的努力,在不遠的未來教育評價機制會更完善,更多的人會理解並接受這份良苦用心而不再去擔心“應試體育”,當你看到孩子切實體會到體育鍛煉的好處與樂趣,身上散發出因爲強健體魄而散發出自信的光芒時,你會由衷地說一句“要不是體育項目進高考,我都不知道孩子這麼優秀”。未來“體育”的加入和上下游體系的完善,是一個國家着眼於發展的原動力,其目的是以體育爲動能,讓智育升級,用最大衆的語言表達就是“身體是本錢”,每個人的未來都是建立在你有足夠的“本錢”的積累,這纔是制定“體育項目進高考”制度的初衷。

原標題:要不是體育項目進高考,我都不知道孩子這麼優秀

近日朋友說最近體育項目進高考這事是個熱點話題,讓我寫寫這方面的文章。其實早在2011年,北大、清華就已經設置體測環節,後來有幾所高校在試行了一兩年後又宣佈取消體測,取消的原因很簡單——部分學生因爲缺乏體育鍛煉,體測現場出現了嘔吐等一異常反應,作爲父母很多家長不忍心看到孩子“受罪”,紛紛表示孩子高考負擔已經很重了,再加上一門體育這不是重上加重嗎,根本起不到以體育人的目的。

有了家長的呼聲,少部分怕擔風險的高校也藉助媒體開始發聲,認爲將體育成績納入高考,以“應試體育”來強迫學校、家長、學生重視體育運動,藉以提高學生體質的方法不可取。

這下某些高考培訓機構樂開了花,順着這個思路大做文章,鋪天蓋地都是體育項目進高考,那就是在高考天平上又加一個砝碼,又豎一根標杆,成爲壓倒莘莘學子的最後一根“稻草”,言之鑿鑿,情之切切。

對於“應試教育”這事,我們這代人感受那是相當深刻,出生于山東這樣一個考試大省,我對於考試這件事真是“終生難忘”,十年寒窗無人問,金榜題名天下知,沒錯就是這句話,激勵着成千上萬像我這樣的人埋頭苦讀。

只知眼前書和卷,那聞窗外鳥語聲,直到98年上了上圖這所大學我才知道啞巴英語害人不淺,我才知道我錯失了那麼多原本可以施展才華的機會,我才知道身體素質好是一件多麼佔優勢的事。

都知道“應試教育”不好,但即便是在不好的層面也能分出三六九等,就拿英語來說,當初英語的應試教育讓我們這代人羞於啓齒,若干年後通過新東方、李陽英語才知道英語有另一番精彩。

可這樣的“應試教育”如今仍有部分學校在沿用,爲什麼?如果二者同樣都是應試教育,爲什麼英語就能接受,體育就被排斥?究其原因還不是長久的高考體質下,“以智育人”的概念根深蒂固,“以體育人”就成了歪理邪論。

在中國,體育運動這事好像級別越高才會越受關注關注,比如奧運會、世界盃、世錦賽等等,再往下隨着級別的降低,關注的人也越來越少。

所以你發現沒有,在部分人的心裏,體育運動是被曲解的,充其量只是把體育當成一種功利性的手段,從小學到高中都是以獲取文化課分數爲第一要義,體育本身所具有的教育意義早已化爲無形,練體育變成了成績不好的代名詞。

但是不要忘了對於你我這樣的普通人來說,所謂的高級別的賽事,多數只是看的熱鬧,只有在自己的孩子身上才能體現感受到更高、更快、更強的內涵。

百年前,教育先行者蔡元培先生就提出“完全人格”和“健全人格”的概念,並認爲完全人格的形成,首先需要的是體育,蔡先生認爲只有具備了體育、智育、德育、美育這四個“育”方可形成“健全人格”,體育被放在了第一位。

柏拉圖說:“身體教育和知識教育之間必須保持平衡。體育應造就體格健壯的勇士,並且使健全的精神寓於健全的體格”;盧梭說:“身體虛弱,它將永遠不全培養有活力的靈魂和智慧”。在體育和智育的關係上,中外教育者早就達成了一致,而百年後的今天,我們卻又要重新辯論孰重孰輕,又要從頭再來走一遍彎路。

可能有的朋友會說,你說的這些道理我們都懂啊,可是現在的高考就是這種體制,我們怎麼可能讓孩子“捨本逐末”呢,高考不是一件小事,是關乎無數人命運的大事件,可不能出問題,體育項目就算進了高考比重也不大,還不如花時間去鞏固文化知識課呢。

話是沒有錯,但是如果翻看中國歷史你會發現,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任何一項制度的制定、修改、頒發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需要經過若干年的社會大討論才能最終立項、辦法、實施,在體育項目進高考這件事上同樣如此。

文章開始就說到,早在2011年只有少數自主招生高校實施這項在當時看起來“不可思議”的制度,如果不是北大、清華的牌子夠硬,估計早已被罵的體無完膚。

2012年在全國政協十一屆五次會議第三次大會上,全國政協委員、北京體育大學校長楊樺提出了,在現行升學考試制度下,應落實“每天鍛鍊一小時”,把體育作爲中考、高考的必考科目的建議,引發了大範圍的社會討論,多數聲音都認爲這樣做不現實。

經過長達近10年的修正、醞釀、上下游體系的銜接和完善,時至今日“體育項目進高考”才真正地從“軟任務”變成了“硬指標”,才實現從個別地區到全國一盤棋,這不就是給大家適應的時間,讓大家儘快提意見,儘早發現不足,儘早付諸實踐嘛。

從1977年恢復高考至今,近半個世紀中每個階段都有那個特殊時期的時代的烙印,“體育項目進高考”這事要放在我們高考那個年代,那簡直就是離經叛道、胡攪蠻纏,這是那個時代造就的特殊印記,洗也洗不掉,忘也忘不掉。

即便是如今要想讓更多的人接受或者打消顧慮,還需要有更多體系化的工作要完善,比如如何讓體育成爲學生的日常,而不僅僅是“應試”,比如進入大學之後如何進一步挖掘學生身上的潛力等等,既然體育也是一種教育,那就要幫助被教育的人,給他們發展自己能力的空間,完成他們的人格。

爲什麼一定要讓“體育項目進高考”?用這句話回答特別貼切——“教育者,非爲已往,非爲現在,而專爲將來”。教育向來都是國之重事,無論是“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還是“體育強則中國強,國運興則體育興”都是領導者爲一個時代吹響的教育最強音,最終的目的是讓體育、智育、德育、美育相輔相成。

目前以“智育”爲核心是絕大多數家庭的原始想法和終極目標並無可厚非,畢竟這是長久以來體質、素質教育演化而來的產物;未來“體育”的加入和上下游體系的完善,是一個國家着眼於發展的原動力,其目的是以體育爲動能,讓智育升級,用最大衆的語言表達就是“身體是本錢”,每個人的未來都是建立在你有足夠的“本錢”的積累,這纔是制定“體育項目進高考”制度的初衷。

自古以來,凡教育制度的改革都是一個國家要下極大的決心和勇氣纔敢做出的歷史性變革,要改變歷經數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習慣和理念談何容易,所以現階段我們可以理解那些認爲“體育項目進高考”弊大於利的人。

也許是還沒有理解這份良苦用心,也許是對目前體系不完善、思想意識不統一的擔憂,也許是對未來制度發展方向的不明確,這些我們都可以理解,但是別忘了全面發展纔是大勢所趨,是我們對“德、智、體、美、勞”更深層次的理解和昇華。

相信經過一代人的努力,在不遠的未來教育評價機制會更完善,更多的人會理解並接受這份良苦用心而不再去擔心“應試體育”,當你看到孩子切實體會到體育鍛煉的好處與樂趣,身上散發出因爲強健體魄而散發出自信的光芒時,你會由衷地說一句“要不是體育項目進高考,我都不知道孩子這麼優秀”。

監製:易豔剛 | 責編:劉新華 | 校對:趙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