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工作中,人们为了得到领导的肯定,往往会说几句奉承话,俗称“溜须拍马”,其典故由来已久。
01
宋真宗时期,大臣丁谓善于迎合皇帝,官至副宰相。
宰相寇准很看不起他。
一次聚餐,寇准的胡须粘上了饭粒,丁谓马上起身为上司整理,一边“溜其须”,一边赞叹寇准的胡须长得好看。
寇准笑着说:“参政,国之大臣,怎么能为长官拂须呢?”。
说得丁谓羞愧难当,此后,丁谓被人戏称为:“溜须宰相”。

02
古时候,边塞牧民以养骏马为荣。
人们牵马相遇时,时常拍拍对方马的身体,夸上几声“好马”,以博得马主人的欢心。
形成习惯以后,大家也不管对方的马到底怎么样,一味只说“好马,好马”。
元朝的官员多是武将出身,马是身份、地位的象征,下级对上司最好的赞美自然就是夸他的马好。
久而久之,人们就把对上司的奉承称为“拍马”。
要想讨得上司欢心,也需要有真才实学。
宋代张才翁在《全宋词》中只留下了一首《雨中花》。
正是为了讨好上司张公痒所作,《能改斋漫录》记载了此事:
张才翁曾在临邛任职,他才华横溢,却性格狂放。
郡守张公痒很不喜欢他,甚至达到了厌恶的程度。
张才翁也想升官,又深知自己不受上司待见,于是苦思冥想,如何才能拉近与领导的关系呢?
通过观察,张才翁知道张公痒喜爱作诗,便收集了许多他的诗作,潜心研究。
终于,机会来了。
某次,张公痒带着下属赴白鹤游玩。
张才翁得知此事,当即找到随行的官妓杨皎,重金赏赐后说:“张老头一定会作诗,到时候请你立即把他的新诗送过来。”
果然,张公痒才到白鹤,便赋诗一首:
初眠官柳未成阴,马上聊为拥鼻吟。
远宦情怀销壮志,好花时节负归心。
别离长恨人南北,会合休辞酒浅深。
欲把春愁闲抖擞,乱山高处一登临。
张才翁得到此诗,当即施展出平生才学,在原稿上增增减减,改写出一阕《雨中花》:
万缕青青,初眠官柳,向人犹未成阴。
据雕鞍马上,拥鼻微吟。
远宦情怀谁问,空嗟壮志销沈。
正好花时节,山城留滞、忍负归心。
别离万里,飘蓬无定,谁念会合难凭。
相聚里,休辞金盏,酒浅还深。
欲把春愁抖擞,春愁转更难禁。
乱山高处,凭阑垂袖,聊寄登临。
内容虽然还是原来的内容,但由诗而词,十分巧妙。
这首词送到杨皎手上。
杨皎当众唱出这阕《雨中花》时,满座皆惊,询问之下,才知道是张才翁所作。
张公痒如遇知音。
从此以后,一改之前对张才翁的反感,张才翁成为他最为欣赏的官员。

03
如果学艺不精,一知半解的去拍上司马屁,则是一件危险的事。
南朝梁元帝萧绎是有名的才子帝王,可惜自幼盲一目。
魏晋时期,最看重人的相貌,长相不好的,大多受到歧视,这也是萧绎心中永远的痛。
萧绎最初被封为湘东王,下属刘谅很有文才,最受萧绎看重。
一次,萧绎带领属下去江边游山玩水,看到烟波缥缈的美丽景色,刘谅灵感突发,他要在老板面前展示自己的才华,于是说道:“今天这情景可谓是‘帝子降于北渚’。”
这是屈原《九歌·湘夫人》中的名句,用来形容萧绎本来没有什么不妥。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谁料想,萧绎勃然大怒,当即怒斥道:“你是想说‘目眇眇而愁予耶?’吧!”
是呀,帝子降临,我却眼睛不好,看不清楚。
萧绎一生,最恨的就是别人拿他的残疾说事。
从此以后,史上再没有关于刘谅的任何记载。
可能,被处死了吧。
看来,还是要多读书啊。
参考资料:《宋史.寇准传》《全宋诗》《能改斋漫录.卷十六》《续世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