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但家长的某些沟通方式却会阻断孩子的表达。面对幼儿,父母沟通的核心就是帮助孩子顺利的表达自己,所有会阻止孩子表达自己的沟通方式都是无效的。

随着育儿理念的不断年发展,越来越多的父母明白与孩子沟通交流的重要性。

但是很多家长可能不知道,1-4岁的幼儿大脑发育还不够完善,缺乏处理复杂语言和激烈情绪的能力,如果使用了错误的交流方式,不但可能无效,甚至还会伤害到孩子。

孩子神经网络的丰富程度是成年人的1.5倍,情绪化的右半脑占比也比成年人大的多。孩子在活跃、嘈杂的右脑干扰下,很多时候都无法有效的表达自己理解自己,进而引发情绪失控

面对幼儿,父母沟通的核心就是帮助孩子顺利的表达自己,所有会阻止孩子表达自己的沟通方式都是无效的

01

×阻止孩子表达自己

让孩子优先表达自己,是让孩子感受到尊重与重视,平复情绪的重要途径。但家长的某些沟通方式却会阻断孩子的表达。

常见的会阻断孩子表达的方式有:

1、威胁——不许哭/闹了,再哭/闹我(们)就……

2、质疑——你到底在……?

3、让孩子羞愧——你怎么能……!

4、忽略——无视/转身离开

这几种表达方式本质上都会让孩子感到自己的被忽略或者被冒犯了。这种感受会激化孩子糟糕的情绪,让场面变的更混乱。

即便这些沟通方式在一些孩子身上起效了,但其实并不是孩子真的平静了,而是孩子向大人表达自己的意愿被破坏了。严重的甚至会疏远亲子关系,造成孩子的心理创伤。

02

×用语言伤害孩子

言语的伤害可以分为两大类:

1、用带有贬义色彩的词语羞辱自己的孩子。这种行为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尤其对于2岁左右的幼儿而言后果尤其严重,因为2岁左右正是孩子的词语敏感期,很容易捕捉到词语中所包含的恶意。

2、夸大错误,频繁使用“总是”、“最”、“从来都”这样的词语描绘孩子的一些瑕疵或者小错误。使用这样的表达容易让孩子感觉到自己好都被抹杀和否定掉了。

不要轻视,很多非语言暴力的家长在不冷静的时候,也容易出口伤害孩子,尤其是很多家长都意识不到第二种表达方式的尖锐程度。

言语的伤害容易将孩子推向父母的对立面,进入一种敌对状态,很多孩子会因此变的更加叛逆。

当然,这并不代表着父母不能对孩子生气。家长在生气的时候,应该克制自己,并注意自己的言辞。家长可以表述对方客观的错误,并阐述自己的感受,而不是阻止孩子表达,更不应该辱骂或者贬低孩子

03

×不公正的比较

我相信很多80年代的父母小时候都曾面对过同一个对手——“别人家的孩子”。

同样,现在的父母也应该避免让孩子陷入这种比较中。

长期比较,一方面,会严重破坏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感觉到比别人低人一等。

另一方面,孩子会全面否定自己,肯定别人。这会让孩子对他人的行为不加甄别的全盘接受,他们可能还没有从别人身上汲取优点就先模仿了一些坏行为。

父母不要让孩子和别人比较的另一个原因在于,探究到最后你或许会发现孩子不如别人的原因是别人的家长比自己好的多,而且这个秘密有一天会被孩子发现,并成为孩子反抗你的一个武器。

04

×生硬地转移注意力

转移注意力在婴儿时期是十分奏效的,所以很多家长会将这种方式复制到幼儿身上。

但是对幼儿来说,突然的转移注意力实质上会打断他们的情绪表达,并让他们感觉到自己被忽视了。对幼儿来讲生硬地转移注意力只会让他们更加愤怒,他们会加倍的哭喊试图引起你的注意。

与这相似的还有不要生硬的跟孩子讲道理。

当然,转移注意力或者讲道理,仍旧是安抚孩子情绪,纠正行为的重要手段,但这一步骤一定要在家长听取了孩子表达,做好情绪铺垫的基础上去实施。

05

×着急安慰

除了生硬转移注意力,另外一种容易被忽略的错误沟通方式是着急安慰孩子。

有时候父母看见孩子为了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或“无足轻重”的小失败抱怨、烦躁甚至生气的时候,总会马上表示肯定:“没事的!”“这不是挺好的吗?”

但这样的行为同样会让孩子感到自己的感受没有受到重视,所谓的安慰也就成为了阻断孩子表达的无效沟通。

这种情况下,家长应该先肯定孩子的心情,重复孩子的感受,使他平静下来。只有当孩子真的没事的时候,“没事的”这句话才能安慰到他们

06

√帮助孩子表达自己的情感

1-4岁的幼儿,比起1岁之前的孩子大脑已经有了 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发展的程度却不足以让他们控制自己。所以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在遇见情绪问题的时候,家长需要做的是帮助他们表达自己,了解情绪、释放情绪,最终达到控制情绪的目的。

1-2岁的幼儿语言能力还比较弱,家长应该帮助他们尽快找到表达自己情绪的简单途径。

2-4岁的幼儿则需要在孩子平静的时候训练他们对情绪的认知。

让孩子学会自己释放情绪,才是帮助他们平复心情的最佳途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