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但家長的某些溝通方式卻會阻斷孩子的表達。面對幼兒,父母溝通的核心就是幫助孩子順利的表達自己,所有會阻止孩子表達自己的溝通方式都是無效的。

隨着育兒理念的不斷年發展,越來越多的父母明白與孩子溝通交流的重要性。

但是很多家長可能不知道,1-4歲的幼兒大腦發育還不夠完善,缺乏處理複雜語言和激烈情緒的能力,如果使用了錯誤的交流方式,不但可能無效,甚至還會傷害到孩子。

孩子神經網絡的豐富程度是成年人的1.5倍,情緒化的右半腦佔比也比成年人大的多。孩子在活躍、嘈雜的右腦幹擾下,很多時候都無法有效的表達自己理解自己,進而引發情緒失控

面對幼兒,父母溝通的核心就是幫助孩子順利的表達自己,所有會阻止孩子表達自己的溝通方式都是無效的

01

×阻止孩子表達自己

讓孩子優先表達自己,是讓孩子感受到尊重與重視,平復情緒的重要途徑。但家長的某些溝通方式卻會阻斷孩子的表達。

常見的會阻斷孩子表達的方式有:

1、威脅——不許哭/鬧了,再哭/鬧我(們)就……

2、質疑——你到底在……?

3、讓孩子羞愧——你怎麼能……!

4、忽略——無視/轉身離開

這幾種表達方式本質上都會讓孩子感到自己的被忽略或者被冒犯了。這種感受會激化孩子糟糕的情緒,讓場面變的更混亂。

即便這些溝通方式在一些孩子身上起效了,但其實並不是孩子真的平靜了,而是孩子向大人表達自己的意願被破壞了。嚴重的甚至會疏遠親子關係,造成孩子的心理創傷。

02

×用語言傷害孩子

言語的傷害可以分爲兩大類:

1、用帶有貶義色彩的詞語羞辱自己的孩子。這種行爲會打擊孩子的自信心,尤其對於2歲左右的幼兒而言後果尤其嚴重,因爲2歲左右正是孩子的詞語敏感期,很容易捕捉到詞語中所包含的惡意。

2、誇大錯誤,頻繁使用“總是”、“最”、“從來都”這樣的詞語描繪孩子的一些瑕疵或者小錯誤。使用這樣的表達容易讓孩子感覺到自己好都被抹殺和否定掉了。

不要輕視,很多非語言暴力的家長在不冷靜的時候,也容易出口傷害孩子,尤其是很多家長都意識不到第二種表達方式的尖銳程度。

言語的傷害容易將孩子推向父母的對立面,進入一種敵對狀態,很多孩子會因此變的更加叛逆。

當然,這並不代表着父母不能對孩子生氣。家長在生氣的時候,應該剋制自己,並注意自己的言辭。家長可以表述對方客觀的錯誤,並闡述自己的感受,而不是阻止孩子表達,更不應該辱罵或者貶低孩子

03

×不公正的比較

我相信很多80年代的父母小時候都曾面對過同一個對手——“別人家的孩子”。

同樣,現在的父母也應該避免讓孩子陷入這種比較中。

長期比較,一方面,會嚴重破壞孩子的自信心,讓孩子感覺到比別人低人一等。

另一方面,孩子會全面否定自己,肯定別人。這會讓孩子對他人的行爲不加甄別的全盤接受,他們可能還沒有從別人身上汲取優點就先模仿了一些壞行爲。

父母不要讓孩子和別人比較的另一個原因在於,探究到最後你或許會發現孩子不如別人的原因是別人的家長比自己好的多,而且這個祕密有一天會被孩子發現,併成爲孩子反抗你的一個武器。

04

×生硬地轉移注意力

轉移注意力在嬰兒時期是十分奏效的,所以很多家長會將這種方式複製到幼兒身上。

但是對幼兒來說,突然的轉移注意力實質上會打斷他們的情緒表達,並讓他們感覺到自己被忽視了。對幼兒來講生硬地轉移注意力只會讓他們更加憤怒,他們會加倍的哭喊試圖引起你的注意。

與這相似的還有不要生硬的跟孩子講道理。

當然,轉移注意力或者講道理,仍舊是安撫孩子情緒,糾正行爲的重要手段,但這一步驟一定要在家長聽取了孩子表達,做好情緒鋪墊的基礎上去實施。

05

×着急安慰

除了生硬轉移注意力,另外一種容易被忽略的錯誤溝通方式是着急安慰孩子。

有時候父母看見孩子爲了些“雞毛蒜皮”的小事或“無足輕重”的小失敗抱怨、煩躁甚至生氣的時候,總會馬上表示肯定:“沒事的!”“這不是挺好的嗎?”

但這樣的行爲同樣會讓孩子感到自己的感受沒有受到重視,所謂的安慰也就成爲了阻斷孩子表達的無效溝通。

這種情況下,家長應該先肯定孩子的心情,重複孩子的感受,使他平靜下來。只有當孩子真的沒事的時候,“沒事的”這句話才能安慰到他們

06

√幫助孩子表達自己的情感

1-4歲的幼兒,比起1歲之前的孩子大腦已經有了 一定程度的發展,但發展的程度卻不足以讓他們控制自己。所以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在遇見情緒問題的時候,家長需要做的是幫助他們表達自己,瞭解情緒、釋放情緒,最終達到控制情緒的目的。

1-2歲的幼兒語言能力還比較弱,家長應該幫助他們儘快找到表達自己情緒的簡單途徑。

2-4歲的幼兒則需要在孩子平靜的時候訓練他們對情緒的認知。

讓孩子學會自己釋放情緒,纔是幫助他們平復心情的最佳途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