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整个唐末时期,一共有六位帝王出身于沙陀骑兵部队,他们分别是:后唐庄宗李存勖(也是后唐真正意义上的开国皇帝)、后唐明宗李嗣源、后唐末帝李从坷、后晋高祖石敬塘、后汉高祖刘知远、后周太祖郭威,这其中包括三位开国皇帝,可以说整个唐末五代都是沙陀骑兵军团的演出场地。其次,整个五代的后唐后晋后周三代,禁军的主体都是沙陀骑兵,也就是说谁掌握了沙陀骑兵谁就掌握了禁军,这一点非常恐怖,因为禁军在当时那个乱世中可以说是皇帝的命根子,掌握了禁军就是掌握了全国的精锐力量,当时五代禁军的地位过于重要,这些人一般都是帝王最亲信的人,结果他们手握重兵自然便于反叛,五代又是一个毫无安全感的时期,有了实力就造反是所有人的人生信条,因此沙陀骑兵中产生一大堆皇帝也就是自然的事情了。

沙陀骑兵是唐末最为著名而且战斗力最强的少数民族骑兵部队,作风剽悍,战力超群,可以说让唐末的所有敌人闻风丧胆,无论是黄巢还是庞勋,还是后来的朱温 王建 杨兴密 李茂贞等人都无不为之胆寒。

沙陀本来是唐末的一个西北小部落,后来被唐王朝所发现才发展壮大,用于雇佣军作战专门消灭农民军,可以说是唐朝打手。


唐末五代的天下割据,局面非常混乱,但是最终归于一统,可以说是被沙陀骑兵的战力所一手打破。不过谁也想不到,最初就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西北的沙陀部落力,居然在镇压农民军的过程中发展成了一支控御天下的力量。这主要就是依赖其强大骑兵。

整个唐末时期,一共有六位帝王出身于沙陀骑兵部队,他们分别是:后唐庄宗李存勖(也是后唐真正意义上的开国皇帝)、后唐明宗李嗣源、后唐末帝李从坷、后晋高祖石敬塘、后汉高祖刘知远、后周太祖郭威,这其中包括三位开国皇帝,可以说整个唐末五代都是沙陀骑兵军团的演出场地。


那么问题来了,为何仅有一万多人的沙陀骑兵能够拥有这么强大的战力产生这么多皇帝呢?

首先,沙陀骑兵是后唐立国之本,整个后唐政权都是依赖于沙陀骑兵的强大战力,所以给予沙陀骑兵的装备和战马也是最为精良的,毕竟沙陀是所谓的“自己人”,后唐的开国者李克用就是沙陀人,而他的继任者李嗣源最喜欢的战术就是骑兵突击,凭借沙陀骑兵敢打敢拼的作战精神孤军作战消灭敌人,实际上李嗣源的猪突战术下沙陀骑兵反而更加能够破阵,与一般的骑兵军团害怕大步兵方阵不同,沙陀骑兵反而最喜欢突入阵中作战。

其次,整个五代的后唐后晋后周三代,禁军的主体都是沙陀骑兵,也就是说谁掌握了沙陀骑兵谁就掌握了禁军,这一点非常恐怖,因为禁军在当时那个乱世中可以说是皇帝的命根子,掌握了禁军就是掌握了全国的精锐力量,当时五代禁军的地位过于重要,这些人一般都是帝王最亲信的人,结果他们手握重兵自然便于反叛,五代又是一个毫无安全感的时期,有了实力就造反是所有人的人生信条,因此沙陀骑兵中产生一大堆皇帝也就是自然的事情了。

最后,沙陀骑兵本身的战斗力确实很强,甚至超过了辽国骑兵,沙陀骑兵的战术非常复杂多样,无论是骑射游击、突破陷阵、袭扰游击、长途奔袭,还是单骑和小群体战法,都是当时中国的巅峰。


尤其是沙陀骑兵擅长攻坚更是之前骑兵所无的特色,在进攻大梁的战役中,沙陀骑兵下马步战攻城可以说开创了中国历史,让对方为之胆寒,柏乡之战中沙陀骑兵的后翼包抄和前后突击让梁军的所有长枪方阵直接混乱,可以说这些都是打破了对骑兵军团认知的战术,所以尽管李嗣源的横冲都只有数百人,但是面对数万敌人却能潇洒自如也是这个道理。

不过令人遗憾的是,宋朝自赵匡胤之后,再也没有一支足够强大的骑兵军团可以对阵北方强敌,最终宋朝在金蒙的铁骑下灭亡,却忘记了赵匡胤曾经也是一位优秀的骑兵将领,这不免让人唏嘘感叹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