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所以那时候李嗣源身边的人,没有一个会允许他与李存勖表明心迹,骑虎难下、形势比人强,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当时李存勖手下率军的主要将领中,就有李嗣源。

五代十国大乱之世,刀兵不息、战乱纷仍,民众生活在这样的时代实在是苦不堪言。但五代有一位皇帝,60岁才登基,继位之后,欧阳修称“兵革粗息,年屡丰登,生民实赖以休息”,司马光甚至说“校于五代,粗为小康”。《 新旧五代史》和《资治通鉴》对这个人都有较高的评价,这个人就是后唐第二任皇帝,明宗李嗣源。

01李克用的养子、李存勖的哥哥

李嗣源生于867年10月10日,也是沙陀族人,但没有记载他的具体姓氏。李嗣源年幼的时候就擅长骑射,为人质朴,话虽然不多但做事很谨慎。13岁的时候,他被李存勖的爷爷,沙陀族首领李国昌看中,叫到自己身边效力,随后又被李克用收为养子,位列李克用十三太保之首,名字也是李克用赐的。

李嗣源和李克用的其他养子一样,都是能征善战之人,随着李克用南征北战,建立了许多功勋,也借此一步步获得封赏。李嗣源在十三太保之中排名第一,他也像一个大哥一样,忠厚纯朴,用心守护着李克用和李存勖。

中和四年(884年)发生了著名的上源驿事件,朱温派兵把李克用围困在了汴州,当时情势危急,李嗣源年仅17岁,但他面对危险没有退缩,拼命护送李克用逃出了汴州城,“于乱兵流失之内,独无所伤”,确保了李克用的安全。随后,李嗣源便开始亲自掌管李克用的亲兵,成为了李克用的心腹。

李嗣源比李存勖要大接近20岁,古代人成熟早,李嗣源对李存勖几乎是父辈的年纪。但李存勖是李克用的亲儿子,所以李嗣源又把李存勖当弟弟,又把他当未来的主君,尽心辅佐。这一点上,李嗣源比李克用其他的养子都做的好,从这里也体现出司马光对他的评价“性不猜忌,与物无竞”。

李存勖天纵之才,又是李克用的亲儿子,有时候特别豪爽奔放。史书上有两处小细节,体现出了他的这种豪爽,还有和李嗣源不一样的关系。《旧五代史·唐明宗纪》记载:

柏乡之役,两军既成列,庄宗以梁军甚盛,虑师入之怯,欲激壮之,手持白金巨钟赐帝酒,谓之曰:“卿见南军白马、赤马都否?睹之令人胆破。”帝曰:“彼虚有其表耳,翼日当归吾厩中。”庄宗拊髀大笑曰:“卿已气吞之矣!”帝引钟尽酹,即属鞬挥弭,跃马挺身,与其部下百人直犯白马都,奋𣒌舞槊,生挟二骑校而回。

天佑八年(911年)柏乡之战的时候,李存勖看到梁军军容壮阔,就举起酒杯跑到李嗣源旁边说道:“你看对面梁军好厉害啊!”李嗣源知道他在使用激将法,大笑说那是梁军徒有其表罢了,随后就率军杀向梁军,生擒了两个将校回来。

第二件事发生在李存勖灭梁之战的时候,当时李存勖率军击败了王彦章,占据了优势,对下一步的动作,大部分人都劝他先把山东平定了。只有李嗣源和郭崇韬劝李存勖直击汴州。

李存勖最终采纳了两个人的意见,命令李嗣源为前锋直击汴州。此时后梁君臣早已经吓破了胆,朱友贞自杀,汴州城城门大开。李存勖和李嗣源前后脚到了汴州,看到李嗣源已经把汴州城打下来了,李存勖高兴的“手拦其衣,以头触之曰:天下于尔共之!”

这个时候李存勖已经称帝,等他到了汴州,已经攻破城池的李嗣源等先锋将领应该都会出城迎接。李存勖见了李嗣源,高兴地一把抓住他的衣服,脑袋碰脑袋,大声说道这天下都是咱哥俩的!

俗话说君无戏言,李存勖能这样和李嗣源说话,仅仅有他对李嗣源绝对的信任还是不够的,这里理应还有李嗣源本身的特质所致。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也许也会遇到这样的人,我们在他们的身上,看不到“攻击性”,可以放心的和他说话打闹。李嗣源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既是哥哥,也是臣属,而且他把这两种角色平衡的很好。

02南征北讨,功勋卓著

李嗣源的作战能力是很过硬的,李克用、李存勖爷俩参与的几乎所有大战,李嗣源都在。李克用还在的时候,朱温开始派军攻略郓兖二州,朱瑄、朱瑾兄弟两个向李克用求援,李克用便安排李存信和李嗣源率兵救援。

大军过了魏州,李存信在莘县屯兵不前,只安排李嗣源率领几百骑兵前往救援二朱。李嗣源在任城击败梁军,解除了兖州之围。但这时魏州罗宏信偷袭了莘县,击败李存信。李嗣源深入敌境又被截断退路,形势很危急,但他亲自率人断后,掩护李存信撤退,最终得以退回河东。

等到了李存勖继任晋王之位的时候,他更是屡立战功。李存勖继位那年,正遇到朱温大军压境,河东眼看就要被后梁攻破。李存勖快刀斩乱麻稳住了太原的局势,迅速率军南下,准备击败梁军解除潞州之围,这一仗就是著名的潞州之战,李存勖一战而名动天下,让朱温赞叹不已。

当时李存勖手下率军的主要将领中,就有李嗣源。而且李嗣源在攻破后梁夹城的过程中,亲自指挥士兵砍掉梁军的鹿寨,用柴草填平沟壑,率先攻入后梁的营寨,“是日解围,其功居最”,在解围潞州之战中,李嗣源的功劳最多。

当时李存勖刚刚稳住太原局势,带着出来的都是他最信任的人,从这里也能看出,在那个刀光剑影的动荡之秋,这个大李存勖接近20岁的干哥哥,是李存勖很信任的人。

李存勖继任晋王之后,晋军几乎每年都有大战,北边和幽州刘守光、契丹人交战,河北则是王瑢、王处直等诸多藩镇,南边就是大敌后梁,西南还有河东的门户河中等诸城。这个过程中李嗣源每战都有巨大的功劳。

其中比较突出的一个是917年北距契丹救援幽州之战,第二个就是第二次灭梁之战。天佑十四年(917年),靠近今天河北北部一带的新州将领卢文进叛变,杀掉节度使之后,联系契丹人,让契丹人找到了南下的机会。当时幽州节度使周德威虽然率军血战,但毕竟士卒太少,就赶紧向李存勖求援。

李存勖当时比较犹豫,想救援,但又怕太原出事。李嗣源就告诉李存勖:“愿假臣突骑五千,以破契丹”,和后来宋朝对契丹作战不力相反,此时中原虽然军阀混战,但武德也算充沛,所以北距契丹算是得心应手。有了李嗣源等将领表决心,李存勖终于派兵北上,这次李嗣源依然是作为先锋。

8月晋军冒雨北上,翻过了大房岭,往幽州进发,为了隐蔽行踪,李嗣源率军在山涧河谷中行军。随后,契丹人开始出兵骚然晋军,并时不时有大战发生,在这个过程中,“帝(李嗣源)与长子从珂奋命血战,敌即解去,我军方得前进”,每次遭遇战,李嗣源都会带着大儿子李从珂血战,击败契丹人之后才能前进。

快要到幽州的时候,契丹人集结了优势兵力,准备与晋军决战,士兵看到之后都害怕了,李嗣源怕阵脚松动,“因挺身入于敌阵,舞槌奋击,万众披靡,俄挟其队帅而还。我军呼跃奋击,敌众大败,势如席卷,委弃铠仗羊马殆不胜纪。”

依靠着李嗣源身先士卒的带动,晋军前锋终于大破契丹人,解除了幽州之围,进入幽州之后,李存勖手下大将周德威抓着李嗣源的手,不胜唏嘘感叹,患难见真情,被契丹人包围了好几个月的周德威,看到李嗣源的那一刻,估计也是高兴的不行吧。

李嗣源更大的功劳,应该就是参与同光元年(923年)第二次灭梁之战了。第一次灭梁之战失败之后,李存勖蛰伏了几年,剿灭了河东周围大小势力,终于在923年,准备再次发动灭梁之战。这次大战依然是从黄河下游渡口打起,当时由于晋军潞州守将李继韬叛附后梁,朱友贞派人开始从中路猛攻河东。

李存勖决定不管中路后梁的进攻,全力从东部今天山东附近南下,继而转向西方攻击后梁。第一战就是要度过杨刘城,攻占山东重镇郓州,这一仗,依然还是李嗣源做先锋。李存勖把李嗣源叫到了军帐之中,说现在李继韬叛附后梁,朱友贞也安排大军猛攻河中,但他想直接从东部南下。

李嗣源说道:“现在咱们和后梁夹着河对峙,不出奇难以制胜,这件事就让我来做吧!”李存勖很高兴,就给了他五千兵马,李嗣源当即度过黄河支流济水,长驱直入,杀到了郓州城下,梁军没想到晋军来势汹汹,于是就被李嗣源攻占了郓州。

这一战一下子让后梁慌了神,汴州身处中原,除了黄河实在没什么遮挡。现在李嗣源越过黄河攻占了郓州,在晋军和汴州之间,已经没什么地理障碍了。朱友贞大惊之下,赶紧安排后梁大将王彦章率军东出,围绕黄河和郓州一线,与晋军展开了大战。

此时李存勖率领晋军主力在北边,李嗣源几乎相当于困守孤城郓州。但他依然奋勇作战,终于帮助晋军击败了王彦章。随后,他更是被李存勖委任为先锋,直击汴州,立下了剿灭后梁的巨大功勋。此战之后,李存勖拜李嗣源为中书令,第二年,更是赐给他了铁券,显示了李嗣源在李存勖心中重要的地位。

03功高必震主,神器自天降

俗话说共患难容易,共享福很难,当李存勖变成皇帝之后,兄弟之间的感情也受到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统一北方之后,李存勖变得志得意满了,他宠信伶官,而且纵容后宫干政,这让情况一步步变得不可收拾起来。

伶官和后宫没有一点功劳,他们占据高位,不过是凭借对李存勖的阿谀奉承,所以他们对那些大功臣是天生讨厌的,而文臣武将等有功之臣更是对这些人深恶痛绝。之前李存勖还在打天下的时候,日日夜夜与功臣们相处,不会猜忌他们。等李存勖成为皇帝了,却掉到了脂粉堆里,伶官和妃子成了他身边最亲近的人,这些人时时刻刻吹着耳边风,让李存勖对那些功勋卓著的大臣越来越猜忌起来。

同光三年(925年),李嗣源被调任成德军节度使,十二月,李嗣源入朝述职,庄宗李存勖竟然让诸军马步都虞候朱守殷监视他。此时,郭崇韬、朱友谦等大功臣已经被诛杀,朝中有实力的只剩下李嗣源一人。但此时李存勖已经渐渐失去人心了,被安排监视李嗣源的朱守殷反而暗中和李嗣源说:“将军,你已经到了“德业振主者身危,功盖天下者不赏”的地步了,皇帝对你赏都没有可赏的了,你需要早作打算啊。”

早做打算已经非常露骨了,俗话说,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现在做臣子的已经功高震主,朱守殷却要李嗣源早做打算,几乎已经可以暗示他要准备好做大事了。但李嗣源不为所动,幸亏此时朝中的枢密使李绍宏为他开脱,他才没有遭受到迫害。

如果事情就这样下去,李嗣源很可能早晚会被李存勖赐死。即使李存勖自己不这样想,也架不住耳朵边上那些伶官佞臣,后宫皇后整天吹风。而且925年,李嗣源已经58岁了,古代人寿命短,58岁已经算是老人了,也许也是因为如此,李嗣源才没有心力再去做什么了。

但时也命也,一年之后,魏州兵变发生了。

由于李存勖及其皇后刘氏只知道到处游玩,聚敛财富,不处理后唐因为发大水产生的饥荒问题,魏博军镇的戌卒哗变了。哗变很快就蔓延开来,李存勖知道这件事必须尽快解决,他不想再让李嗣源掌握军权,安排了元行钦出兵平叛。

但元行钦作战接连失利,没办法,李存勖只好安排李嗣源出兵,率领李存勖的亲兵北上魏州。3月6日,李嗣源率军到了邺城,此时却出现了奇怪的一幕:被哗变士卒推举为首领的赵在礼登上城墙,亲自和李嗣源谢罪,而且送出猪羊牛犒劳前来平叛的军队。

叛军给平叛的军队谢罪,还提供物资,这简直不像是在作战。李嗣源也很欣慰,觉得这次作战应该不用死人了,就准备9日率军入城,但8日晚,李嗣源的军队也哗变了。

哗变的士卒焚烧军营,李嗣源的亲军与之交战,但终因寡不敌众,被叛军打到了李嗣源的大帐前。叛乱的士卒大声喊:“将军,我们已经和城中叛乱的军队商量了,现在皇帝不厚爱我们,而且想要把叛军全部坑杀,我们一开始没有反叛的意思,但怕死,不得不反,现在我们想拥戴你主事,请将军在这里称帝!”

李嗣源“泣而拒之”,但叛军威胁说:“将军不主事,那自然有人做这件事,到时候,我们就没法保证你的安全了!”这时候,李嗣源的将领安重诲、霍彦威低声和李嗣源说可以先假装同意,不然一定无法全身而退。李嗣源只好点点头,随即就被乱军拥入了城中。

一开始李嗣源并没有自立的想法,但山水相隔,李存勖和李嗣源之间的信任也变得极其薄弱。后来李嗣源几次想要上书李存勖表明心迹,但都被元行钦阻拦,最终没有成功。李嗣源越来越惴惴不安,知道这样下去,双方的猜忌会越来越严重,而且他已经身处叛军之中,早已经难证清白、没有后路了。最终,他采纳了女婿石敬瑭的建议,南下攻占汴州,谋求自立。

随后,李存勖亲自率军东征,但早已经失去民心的李存勖一触即溃,兵卒也四散而逃,只好逃回洛阳,随后,就被属下郭从谦杀害。同年4月,李嗣源率军进入洛阳,命人稳定局势,百官各安其职,等李存勖的长子,魏王李继岌回京继位。

但此时的李嗣源,已经不是一个人了,宰相豆卢革、韦说,枢密使李绍宏、张居翰都劝李嗣源继位。李嗣源拒绝了,百官只好请他监国,他这才同意,随后他便命人去各地寻找李存勖的儿子。但安重诲暗中命人杀死了李存确、李存纪,魏王李继岌在渭南自缢而死,其他诸王不知所踪,4月20日,李嗣源在西宫称帝,即为后来的后唐明宗皇帝。

04黄袍加身第一人,历史迷雾中何为事实

关于李嗣源称帝的过程,史书上大多给出了一致的判断,那就是李嗣源并不是有意称帝的。正如《旧五代史》作者薛居正所说,“明宗战伐之勋,虽高佐命,潜跃之事,本不经心。会王室之多艰,属神器之自至,谅由天赞,匪出人谋。”下路符是同意这个判断的。

当然,也会有人说,李嗣源进入洛阳之后,他的手下重臣安重诲杀掉李存勖两个儿子李存确、李存纪,魏王李继岌自缢而死也颇有疑点,难道这里面就没有李嗣源的意思吗?胡三省也说“李嗣源在河北时奏章为元行钦所壅遏,犹可言也。渡河据大梁,庄宗尝至万胜镇,君臣相望数十里间耳,既无一奏陈情,又无一骑迎候,庄宗既还,但以兵踵之而西,此意何在哉!”

但我们设想一下,当时,拥戴李嗣源的文臣武将不在少数,假如李嗣源找到庄宗皇帝,说他并无反叛之意,那叛军会如何处置?除了推出午门之外斩首,绝无其他可能。所以那时候李嗣源身边的人,没有一个会允许他与李存勖表明心迹,骑虎难下、形势比人强,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而且李嗣源当时已经60岁的年纪,一个60岁的人,再有雄心壮志也早已经被磨灭了,更何况李嗣源本来就是一个低调纯朴的人,如果他真的有不臣之心,那是不符合实际的。

但历史有时候就是这样,同一件事也有不同的解读。李嗣源和李存勖最后一面是在万胜镇,当时两个人相距十余里,但就是这十余里,君臣、兄弟走了一辈子,再见面时已经是阴阳相隔。不知道当李嗣源到了洛阳,看到李存勖的棺椁时,还记不记得当年两个人头碰头在一起的时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