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在担任北宋宰相主持变法期间,诸如司马光、苏轼、苏辙、欧阳修、韩维等名臣、挚友均遭到排斥,原因一是这些当世名臣眼界并不能与王安石同步,事实上王安石的见识与能力超越了他所处的时代,在一个还没有汽车的年代,人们无法预见宇宙飞船上太空的可行性与合理性;原因二是变法政策在执行过程中确实存在着水土不服、地方官办事不力等现象,使得人民处境愈发艰难;原因三是王安石的挚友们均是学问品德一流的当代大儒,发现问题会实事求是直抒己见,指出变法的不足之处。从中我们似乎觉着王安石不太注重团结同志,也不太重视人才,那么王安石究竟有着怎样的人才观呢?通过《材论》这篇散文,我们知道王安石的人才观即便放置今天依然先进适宜,不能团结优秀的同志是性格使然,而并非见识使然。

首先,王安石提出天下人才之患在于需求侧。既居于上位之人不渴求人才、不重视人才,亦不懂得因材施用。居上位之人为什么不重视人才呢?原因有三,一是自我感觉良好,没有忧患意识,以为自己的优渥处境不需要努力维护便可绵延万年;二是自我感觉高高在上,藐视万物,认为人才都是仰仗其鼻息生存发展的;三是不懂培养历练人才,反而认为天下无人才可用。

其次,提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工作方可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才重在使用。王安石在此举了正反几例为证。其一,有人提出人才好比袋子里的锥子,那是藏不住的,必然会露出锋芒。安石以为不然,他说马厩里的马良莠不齐,混在一起吃草喝水、嘶鸣踢踏,谁能看得出孰优孰劣。可一旦有了千里之行的机会,良马劣马就会高下立现,良马可以轻松一举千里,劣马则驱赶鞭挞亦不能。辨别人才,关键在于用人,于使用中辨别优劣。其二,因材施用实例。取南越之竹,于其端镶嵌锋利的金属箭头,于其尾置以鱼鹰的羽毛,置于强弩之中发射出去,即便彪悍如犀牛中箭亦会立毙。此等天下利器如果用作敲扑则与腐朽的木棍无异。因材施用才能使人才发挥出最大价值、最优效益。如果上位者不能够做到事得其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当其时,人的价值、效益则会大打折扣。其三,在干中学,在学中干,学干相长。有人提出了培养人才的重要性,的确如此,人是需要通过学习来培养能力,通过培养来提高能力,问题是当时能够入仕者通常都是由科举考试选拔出来的,已经有了足够的知识储备了,是骡子是马也该拉出来溜溜了。况且用对了人可以使得百业俱兴,何止是培养人才这一块业务呢,那是可以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等样样皆通皆兴的。总之,要着重于人才的使用,注重实践检验,注重因材施用。

再次,社会的用人导向也能够使得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想当年六国抗秦的时局造就了六国合纵的局面,因此很多辨说人才脱颖而出。后来楚汉争霸,善于筹谋的智囊与孔武有力的武将辈出。唐太宗欲兴贞观之治,能臣谏诤之佐纷纷涌现。领导的施政导向、用人导向将会引导人才的发展方向。

总而言之,说到用人,那么居于上位者一定要有求贤若渴的初心,要有启用新人的勇气,要有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用人导向,既有发现人才的慧眼,也有因材施用的用人水平,如此一来,何患人才不足。可对于王安石本人来说,他在用人上做的并不太好,一众君子良臣在其变法期间纷纷离开朝廷外放地方,因此说到用人,居于上位者还要有海纳百川的包容之心,有谆谆教诲的足够耐心,使得人才环绕生成众星拱辰之势,则大业何患不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