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記者從省地礦局獲悉,該局所屬的省地質調查院與西南科技大學和宜賓市農業科學院聯合攻關,研發了經濟高效、環境友好的複合土壤調理劑配方,形成川南土壤酸化區農田安全利用綜合技術體系。該項集成技術將通過提高土壤PH值,改善土壤質地,配合品種替換和水肥管理,實現富硒水稻綠色生產,達到農田安全利用目的。

爲快速推動成果轉化應用,不誤農時,疫情期間及時復工復產,保障富硒水稻增產增效。3月18日至3月28日,在四川興文縣,來自項目組成員三家單位的科技專家們,走進田間地頭,把脈春耕生產,指導當地茂合植保、禾興中藥材、富盛種養殖等專業合作社,通過撒施複合土壤調理劑、替換品種、水肥管理等措施,建立了300餘畝土壤改良示範區,並輻射推廣3000餘畝,讓農業科技在作物增產和農民增收中發揮支撐作用。

據悉,經過改良後的土壤,所產出的富硒大米價格比原來大幅度提高。從去年項目組在僰王山鎮水瀘壩村所建立的60畝核心區成效來看,綠色富硒稻穀平均畝產536公斤,產出富硒精米359公斤,利用核心區專合社所創造的瀘硒大米品牌,平均每公斤瀘硒大米售價12元,每畝產值4308元,比普通大米畝增收2441元,接近一倍。

興文縣共樂鎮富盛種養殖專合社共改良土壤種植富硒水稻1600餘畝,合作社負責人鄒清碧充滿期待,“往年普通大米價格大概在每斤2.5元至2.6元左右,今年我們的土壤經過改良後,大米品質會提高,相信會有不錯的價格。”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