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馬步芳和馬鴻逵逃到了中國臺灣,馬步芳後來逃到了沙特,只有馬鴻賓鎮守在寧夏。馬鴻賓和所屬部隊共有萬餘人,我軍派了300多人到起部隊擔任政治工作,並把他的部隊改編爲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北野戰軍獨立第二軍。

民國時期,實際控制甘肅、寧夏、青海等地的軍閥,就是馬家軍。其主要人物包括馬步芳、馬鴻逵和馬鴻賓,合稱爲“西北三馬”。他們三人,有兩個死在了異國他鄉,只有一人算是善終,他就是馬鴻賓。

1884年,馬鴻賓出生在甘肅臨夏縣。父親馬福祿曾率領回民軍隊馬步七營旗,駐紮在山海關等地。16歲那年,父親陣亡。叔父馬福祥回到甘肅擔任靖遠協副將,並讓馬鴻賓和馬鴻逵一起在署讀書。馬福祥任西寧鎮總兵兼代青海辦事大臣時,成立了西寧礦務馬隊,由馬鴻賓帶領。自此,他開始起家,該部隊後來也成了他的基本武裝力量。1910年,他跟隨昭武軍到寧夏。

1913年,馬鴻賓被任命爲任昭武軍騎兵中營營長,歷任甘肅新軍司令等職。後來,他的軍銜晉升爲陸軍中將,地位僅次於馬福祥。期間經歷了幾次戰役,他所表現出來的軍事才能、沉着冷靜令馬福祥刮目相看,深受馬福祥的倚重。之後,他成了老蔣的手下。1931年,他被任命爲甘肅省政府主席,駐防在寧隴。

抗日戰爭時期,馬鴻賓率領部下與日寇英勇作戰,打擊日寇。1943年,他率部從綏西撤回寧夏中寧縣進行休整。1947年,胡宗南進犯延安,馬鴻賓奉命協同行動。同年3月,他麾下的一七九團到達環縣將臺時,被我軍包圍,全團被俘,團長馬奠邦也不例外。我軍對他進行了思想教育,向其闡明瞭國內外的形勢、民族和宗教政策,將他釋放,並讓他帶信給馬鴻賓。馬鴻賓見自己的人已經回來,便把關押在中寧的18名我方戰士放回。

1949年8月,蘭州戰役結束,“西北三馬”都在盤算着未來。馬步芳和馬鴻逵逃到了中國臺灣,馬步芳後來逃到了沙特,只有馬鴻賓鎮守在寧夏。9月中旬,我軍向寧夏進軍。馬鴻賓知道大勢已去,便選擇了投誠。但當時馬敦靜不聽自己的意見,一意孤行,他就去找其他人一起起義,迎接我軍入城。

馬鴻賓和所屬部隊共有萬餘人,我軍派了300多人到起部隊擔任政治工作,並把他的部隊改編爲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北野戰軍獨立第二軍。後來,他被任命爲西北軍政委員會副主席、中央國防委員會委員。

西北軍政委員會撤銷以後,馬鴻賓轉任甘肅省人民政府副省長等職。另外,他還是甘肅省的人大代表、全國人大代表。1960年,馬鴻逵在蘭州病逝,終年76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