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聯社(北京,記者 李丹昱)訊,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國內高星酒店品牌幾乎全部陷入收入銳減的尷尬境地,行業洗牌開始加速。財聯社記者採訪獲悉,5月15日起,上海將有至少四家高星級酒店集體換牌,包括巴黎春天新世界、浦東四季等地標性酒店。

此外,瀋陽皇冠假日、陽朔阿麗拉等亦有換牌消息傳出。某酒店企業內部人士告訴財聯社記者,上海是高星酒店必爭之地,當下競爭愈發激烈,會率先完成洗牌。"四季酒店、新世界酒店被換牌是業主提前中止合同,換牌後選擇洲際則是出於管理費適中的考慮,後續還會有更多非一線城市高星酒店換牌。"

疫情催生變動窗口期

目前,萬豪、洲際、凱悅等酒店品牌正處於全球範圍內停業,僅中國市場出現復甦跡象的境地。"洲際在拿下浦東四季酒店後,決定將全球首個麗晶酒店落戶於此,足以看出洲際在中國市場的野心,"上述酒店內部人士表示,四季酒店在海外一直是一等酒店品牌,但在國內市場的行銷較差,所以知名度方面不及洲際和萬豪。

在浦東四季酒店換牌爲洲際旗下麗晶酒店後,浦西四季酒店也宣佈停業修整,並傳出即將換牌的消息。業內人士認爲,這就意味着2002年進入上海市場後,四季酒店首次出現該市場的"歸零"。

"上海出現的集中換牌,不能不考慮資金壓力,洲際酒店的管理費居中,與四季酒店有一定差距,業主選擇提前中止合同進行換牌,也在情理之中。"酒店產權網創始人馮少輝告訴財聯社記者。

華美酒店顧問機構高級經濟師趙煥焱則透露,疫情爲行業變動提供了一個時間窗口契機,國內出現高星酒店集體換牌,部分與業主變更有關。以四季酒店爲例,寶礦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下稱"寶礦公司")此前與洲際高層在處理糾紛時建立了較好的聯繫,其收購浦東四季後,自然會換一個比較熟悉的跨國公司。

而即將在6月份換牌的上海巴黎春天新世界酒店、貝爾特酒店等,尚未正式公佈新品牌。不過,據業內人士透露,以上兩家酒店均將換牌爲凱悅旗下品牌,分別爲凱悅尚萃和Caption by Hyatt。對此,凱悅方面僅向記者回應稱,目前尚無確定消息公佈。

"地標性酒店換牌必然會引起酒店品牌的競爭,尤其是疫情期間,收入銳減,急需擴充市場來彌補損失。"馮少輝說。

值得一提的是,在國內高星級酒店市場廣泛佈局的萬豪、凱悅等企業,目前均在全球範圍內進行裁員、休假。根據最新發布的2020年一季報顯示,凱悅酒店一季度總收入9.93億美元,同比減少19.98%,淨利潤虧損1.03億美元,同比減少262.8%;萬豪一季度營收爲46.81億美元,同比減少7%,淨利潤爲310萬美元,同比減少92%。洲際公佈的大中華區財報顯示,中國內地市場第一季度RevPAR下降63%,一二線城市跌幅64%,三四線城市跌幅59%。

上述業內人士指出,萬豪、凱悅和洲際在國內高星酒店市場份額最多,且無論疫情前後,其85%-90%的業務來自國內消費,在消費羣體相對穩定的情況下,品牌間的競爭會日趨白熱化。

洲際大中華區首席執行官周卓瓴此前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曾表示,今後將瞄準二三線城市機會,結合特許經營等模式,在低線城市重點發展中高端酒店。根據洲際方面提供的清單顯示,該公司年內在西安、重慶、烏魯木齊、烏蘭察布等均地均有新店開業。凱悅方面則表示,2020年重點將放在上海周邊,蘇州等地會陸續有新品牌開業。

或現新一輪"換牌熱"

"國內高端酒店市場,業主方和管理公司較多采用委託管理的合作模式。在此模式下,業主方和酒店品牌方通常會約定短則十年、長則幾十年的管理期限,所以多家品牌集中提前換牌的現象並不多見。"某高星酒店內部人士向記者指出。

據瞭解,2018年底,曾有不少國內酒店業主在合同到期後,紛紛收回原本交由外資品牌管理的酒店,而換牌酒店也以上海、北京爲主,涉及上海虹橋喜來登酒店、北京萬達索菲特酒店等。

"上一輪換牌熱涉及的酒店業主多爲國內資方,多是改革開放後簽訂的第一批長達幾十年的委託管理合同,所以到期時間較爲集中。此次則是在疫情影響下,依賴管理費用的酒店品牌方和業主收入銳減,而引發的變更。"趙煥焱說。

除上述上海高星酒店外,瀋陽皇冠假日酒店、陽朔阿麗拉等均處於停業狀態,換牌消息更是不斷傳出。但縱觀此次換牌酒店業主方,多以香港或海外背景爲主。天眼查數據顯示,原浦東四季業主寶礦公司控股方爲香港廣輝行有限公司,新世界酒店背後則是註冊地在香港的新世界發展(HK.00017)。

"與本土酒店相比,國際酒店集團更受香港和海外業主青睞。"馮少輝稱。洲際方面亦承認,其在中國的業主中有21%爲多次合作的老業主,貢獻了其42%的現有和在建酒店物業數量。

"疫情下,不少高星酒店不得不採用降價、預售等方式吸引客流,這也令高星酒店不再高高在上,所以業主選擇管理費較高的品牌意義不大。"酒店行業從業者夏子帆指出,非一線城市市場雖然增量可觀,但並不需要價格極高的高星酒店,洲際旗下的智選假日、希爾頓旗下的歡朋等都是比較受消費者青睞的中高端酒店品牌。"這個邏輯不會受疫情的影響。"

馮少輝向財聯社記者介紹稱,酒店品牌方基本管理費是營業收入的2%,疫情期間營業收入微乎其微,基本管理費可以忽略不計。另一項獎勵管理費是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的10%,這一收入基本不可能實現。對於收取管理費的酒店品牌方來說,只有擴張,才能換取基本管理費收入。"但對於業主而言,從投入到回報的週期時間或將由原來的5-6年,延長到7-8年。"

"即使擴張,也是負虧運營。"UBS分析師預測,全球高星酒店市場RevPAR要恢復到2019年的水平,需要到2024年。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