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國演義》中作爲蜀漢與曹魏的當家人,曹操與劉備這兩位人生宿敵,給大家印象完全不同,對於曹操的印象,大部分都認爲他是亂世之奸雄,那一句“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也成爲曹操的人生名義,相對曹操的對手劉備、給我們留下的印象就是一個很愛哭的人,甚至覺得劉備的江山就是靠他哭出來的。

可事實上按照三國志的記載,曹操和劉備正好相反。《三國志先主傳》說劉備:“少語言,善下人,喜怒不形於色。”可見劉備基本屬於人狠話不多的面癱類型,據《三國志》記載的次數、一次,劉備在和田豫將軍分別是哭了。那時候劉備很看好田豫,田豫後來跟隨公孫瓚。二次,龐統在雒城去世,只有36歲,劉備哭了。三次,劉封回成都,劉備爲了保護劉禪的地位,殺了劉封,之後哭了。四次,法正去世,才40多歲,劉備哭了。再加上《資治通鑑》《九州春秋》的記載,劉備哭的次數也是很少的。說他愛哭實在冤枉。反而奸雄的曹操纔是那一個喜哭之人。

在鮑信死後,曹操哭過。《三國志·武帝紀》載:“遂進兵,擊黃巾於壽張。信力戰,鬥死,僅而破之。購求信喪不得,衆乃刻木如信形狀,祭而哭焉。”

鮑信在曹操起兵之初實力還十分弱小的時候,曾經給了曹操大力支持;後來在曹操危難時,又爲解救曹操戰死。曹操爲他而哭,可見曹操並非忘恩負義之人。

在典韋死了之後,曹操又哭了。《三國志·典韋傳》載: 曹操“聞韋死,爲流涕;募間取其喪,親自臨,哭之,遣歸葬襄邑”。對於典韋的死,曹操哭得更加傷心,哭了一次又一次。典韋是深得曹操信任和賞識的猛將,在張繡反叛時,典韋貌似掩護曹操撤退,最後,“創重發,瞋目大罵而死。賊乃敢前,取其頭,傳觀之。”在得知典韋戰死的細節之後,曹操心裏既震撼又感動,忍不住淚流滿面;在見到典韋的無頭屍體後,再次情不自禁流下眼淚。

在任峻死了之後,曹操又又哭了。

《三國志·任峻傳》載: “峻寬有度而見事理,每有所陳,太祖多善之。於饑荒之際,收恤朋友孤遺,中外貧宗,周急繼乏,信義見稱。建安九年薨,太祖流涕者久之。”

任峻同樣是在一開始就死心塌地追隨曹操的人,他品行好、功勞大,是曹操十分喜歡和賞識的手下。所以任峻死後,曹操不僅哭了,而且流涕者久之

在曹衝死後,曹操叒哭了。

《三國志·曹衝傳》載: 曹衝“年十三,建安十三年疾病,太祖親爲請命。及亡,哀甚。文帝寬喻太祖,太祖曰:‘此我之不幸,而汝曹之幸也。’言則流涕”。

曹操的兒子有很多,曹衝無疑是他最喜愛的那一個。曹操也一度把他當成自己的繼承人來培養,只可惜天妒英才,曹衝在13歲時就患病死去了。痛失愛子,曹操這次的痛哭絕對沒有半點虛情假意。

不光一個人死了哭,一羣人死了更要哭。

《三國志·武帝紀》記載在淯水之難後,曹操面對戰死的將士:“臨淯水,祠亡將士,歔欷流涕,衆皆感慟。”

一將功成萬骨枯,久經戰陣的曹操對着戰死的將士痛哭流涕,就難免有作秀之嫌了。畢竟身處亂世,行軍打仗是常有的事,即使打了大勝仗,己方也難免出現傷亡。如果每一次都哭,曹操的眼淚也未免太廉價了。

所以說這次哭,與其說是曹操對陣亡將士的感動和哀悼,倒不如說是在戰敗後曹操自身負面情緒的宣泄以及撫慰軍心的需要。

不光自己人死了哭,連老對頭死了也要哭。

《三國志·武帝紀》載: “鄴定。公臨祭紹墓,哭之流涕;慰勞紹妻,還其家人寶物,賜雜繒絮,廩食之。”

曹操在解決掉袁紹勢力後,親自來到袁紹的墓前祭奠,並且哭之流涕,這就實在有些惺惺作態了。袁紹如果在天有靈,肯定恨不得從墓裏跳出來,狠狠地扇曹操一個巴掌。

除此外,在荀攸、袁渙、龐德死後,曹操也曾掉過眼淚。僅僅有史料記載的曹操就哭了十幾次,屬實比劉備劉備能哭多了。

他一生哭過部下、親人、朋友、甚至敵人。比如救命恩人典韋,頂級謀士郭嘉,愛子曹衝…甚至作爲對手的袁紹都悲痛欲絕。作爲一個政治人物雖有表演的成分,籠絡人心的嫌疑,但縱橫疆場的曹操,內心深處卻仍然有着脆弱柔軟的一面。曹操是一個不拘小節性情張揚的人,所以很多時候他的喜怒哀樂都大大方方表露出來。

哭,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本能,人不傷心不落淚,不見棺材不落淚,當然,哭也分爲很多種:真哭、假哭、半真半假哭…等等、曹操、劉備、孫權他們的哭,有真有假,憑着幾滴眼淚換來了換取人心,獲得錦繡江山,享受着榮華富貴,這是把哭的本能最大利益化的典範!曹操有些也是有換取人心的用途,但這也與曹操的性格有關係,曹操與劉備是喜怒不形於色性格不同、曹操不拘小節性情張揚的人。這也是一分部認爲,曹操哭的比劉備多,爲何得出一個劉備是愛哭之人的原因、

另外一個最重要的原因,這當然就是《三國演義》小說了,小說上劉備並不是一個喜怒不形於色、反而成了一個極爲愛哭之人,比如劉備得徐庶相助後,如虎添翼,可在聽說徐庶爲救老母前往曹營,劉備痛苦不止。劉備這一哭,並非是爲徐庶哭,更多是爲自己哭。他征戰沙場多年,卻屢敗屢戰,屢戰屢敗,好不容易得一天才軍師卻又要失去,他自己又得和以前一樣沒有智囊。如此如何完成他的霸業。

三請諸葛亮在隆中議事時,哭對諸葛亮說:“羣雄當道,百姓流離失所,先生不出,漢室不興,天下百姓危矣!”諸葛亮被其感動,出山相助。後來長坂坡時,更是因趙子龍單騎救主,回來後劉備把正在襁褓中的阿斗扔在地上,哭道:“此孺子差點損我一大將。”還有很多很多經典例子,給人的感覺就是“劉備的江山是哭來的!

其實三國演義作者想表現劉備的仁義,但用力過猛,導致劉備每次啼哭,也給我們造成劉備成爲一個愛哭之人,當然亂世三國之中用哭來收買人心的一種手段。但在那個梟雄四起諸侯爭霸的亂世年代、如果單靠哭就能得到江山、那麼結束三國亂世的就不應該是司馬炎,應是劉禪,二十四歲的劉備自在鎮壓起義的戰鬥中立下戰功,一直到六十三歲白帝城託孤,可以說在諸侯混戰過程中劉備是唯一一個永不放棄的人,他的江山是他在百折不撓之後,靠着自己的堅持奮鬥打拼下來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