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演义》中作为蜀汉与曹魏的当家人,曹操与刘备这两位人生宿敌,给大家印象完全不同,对于曹操的印象,大部分都认为他是乱世之奸雄,那一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也成为曹操的人生名义,相对曹操的对手刘备、给我们留下的印象就是一个很爱哭的人,甚至觉得刘备的江山就是靠他哭出来的。

可事实上按照三国志的记载,曹操和刘备正好相反。《三国志先主传》说刘备:“少语言,善下人,喜怒不形于色。”可见刘备基本属于人狠话不多的面瘫类型,据《三国志》记载的次数、一次,刘备在和田豫将军分别是哭了。那时候刘备很看好田豫,田豫后来跟随公孙瓒。二次,庞统在雒城去世,只有36岁,刘备哭了。三次,刘封回成都,刘备为了保护刘禅的地位,杀了刘封,之后哭了。四次,法正去世,才40多岁,刘备哭了。再加上《资治通鉴》《九州春秋》的记载,刘备哭的次数也是很少的。说他爱哭实在冤枉。反而奸雄的曹操才是那一个喜哭之人。

在鲍信死后,曹操哭过。《三国志·武帝纪》载:“遂进兵,击黄巾于寿张。信力战,斗死,仅而破之。购求信丧不得,众乃刻木如信形状,祭而哭焉。”

鲍信在曹操起兵之初实力还十分弱小的时候,曾经给了曹操大力支持;后来在曹操危难时,又为解救曹操战死。曹操为他而哭,可见曹操并非忘恩负义之人。

在典韦死了之后,曹操又哭了。《三国志·典韦传》载: 曹操“闻韦死,为流涕;募间取其丧,亲自临,哭之,遣归葬襄邑”。对于典韦的死,曹操哭得更加伤心,哭了一次又一次。典韦是深得曹操信任和赏识的猛将,在张绣反叛时,典韦貌似掩护曹操撤退,最后,“创重发,瞋目大骂而死。贼乃敢前,取其头,传观之。”在得知典韦战死的细节之后,曹操心里既震撼又感动,忍不住泪流满面;在见到典韦的无头尸体后,再次情不自禁流下眼泪。

在任峻死了之后,曹操又又哭了。

《三国志·任峻传》载: “峻宽有度而见事理,每有所陈,太祖多善之。于饥荒之际,收恤朋友孤遗,中外贫宗,周急继乏,信义见称。建安九年薨,太祖流涕者久之。”

任峻同样是在一开始就死心塌地追随曹操的人,他品行好、功劳大,是曹操十分喜欢和赏识的手下。所以任峻死后,曹操不仅哭了,而且流涕者久之

在曹冲死后,曹操叒哭了。

《三国志·曹冲传》载: 曹冲“年十三,建安十三年疾病,太祖亲为请命。及亡,哀甚。文帝宽喻太祖,太祖曰:‘此我之不幸,而汝曹之幸也。’言则流涕”。

曹操的儿子有很多,曹冲无疑是他最喜爱的那一个。曹操也一度把他当成自己的继承人来培养,只可惜天妒英才,曹冲在13岁时就患病死去了。痛失爱子,曹操这次的痛哭绝对没有半点虚情假意。

不光一个人死了哭,一群人死了更要哭。

《三国志·武帝纪》记载在淯水之难后,曹操面对战死的将士:“临淯水,祠亡将士,歔欷流涕,众皆感恸。”

一将功成万骨枯,久经战阵的曹操对着战死的将士痛哭流涕,就难免有作秀之嫌了。毕竟身处乱世,行军打仗是常有的事,即使打了大胜仗,己方也难免出现伤亡。如果每一次都哭,曹操的眼泪也未免太廉价了。

所以说这次哭,与其说是曹操对阵亡将士的感动和哀悼,倒不如说是在战败后曹操自身负面情绪的宣泄以及抚慰军心的需要。

不光自己人死了哭,连老对头死了也要哭。

《三国志·武帝纪》载: “邺定。公临祭绍墓,哭之流涕;慰劳绍妻,还其家人宝物,赐杂缯絮,廪食之。”

曹操在解决掉袁绍势力后,亲自来到袁绍的墓前祭奠,并且哭之流涕,这就实在有些惺惺作态了。袁绍如果在天有灵,肯定恨不得从墓里跳出来,狠狠地扇曹操一个巴掌。

除此外,在荀攸、袁涣、庞德死后,曹操也曾掉过眼泪。仅仅有史料记载的曹操就哭了十几次,属实比刘备刘备能哭多了。

他一生哭过部下、亲人、朋友、甚至敌人。比如救命恩人典韦,顶级谋士郭嘉,爱子曹冲…甚至作为对手的袁绍都悲痛欲绝。作为一个政治人物虽有表演的成分,笼络人心的嫌疑,但纵横疆场的曹操,内心深处却仍然有着脆弱柔软的一面。曹操是一个不拘小节性情张扬的人,所以很多时候他的喜怒哀乐都大大方方表露出来。

哭,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人不伤心不落泪,不见棺材不落泪,当然,哭也分为很多种:真哭、假哭、半真半假哭…等等、曹操、刘备、孙权他们的哭,有真有假,凭着几滴眼泪换来了换取人心,获得锦绣江山,享受着荣华富贵,这是把哭的本能最大利益化的典范!曹操有些也是有换取人心的用途,但这也与曹操的性格有关系,曹操与刘备是喜怒不形于色性格不同、曹操不拘小节性情张扬的人。这也是一分部认为,曹操哭的比刘备多,为何得出一个刘备是爱哭之人的原因、

另外一个最重要的原因,这当然就是《三国演义》小说了,小说上刘备并不是一个喜怒不形于色、反而成了一个极为爱哭之人,比如刘备得徐庶相助后,如虎添翼,可在听说徐庶为救老母前往曹营,刘备痛苦不止。刘备这一哭,并非是为徐庶哭,更多是为自己哭。他征战沙场多年,却屡败屡战,屡战屡败,好不容易得一天才军师却又要失去,他自己又得和以前一样没有智囊。如此如何完成他的霸业。

三请诸葛亮在隆中议事时,哭对诸葛亮说:“群雄当道,百姓流离失所,先生不出,汉室不兴,天下百姓危矣!”诸葛亮被其感动,出山相助。后来长坂坡时,更是因赵子龙单骑救主,回来后刘备把正在襁褓中的阿斗扔在地上,哭道:“此孺子差点损我一大将。”还有很多很多经典例子,给人的感觉就是“刘备的江山是哭来的!

其实三国演义作者想表现刘备的仁义,但用力过猛,导致刘备每次啼哭,也给我们造成刘备成为一个爱哭之人,当然乱世三国之中用哭来收买人心的一种手段。但在那个枭雄四起诸侯争霸的乱世年代、如果单靠哭就能得到江山、那么结束三国乱世的就不应该是司马炎,应是刘禅,二十四岁的刘备自在镇压起义的战斗中立下战功,一直到六十三岁白帝城托孤,可以说在诸侯混战过程中刘备是唯一一个永不放弃的人,他的江山是他在百折不挠之后,靠着自己的坚持奋斗打拼下来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