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师面无惧色,并斥之为死生轮回、贪贵恋福,言毕,妖象俱变,是夜,云开月朗,关羽现身,经大师教化后,关帝乃向智者大师求授五戒,正式成为的佛弟子,并且誓愿作为佛教的护法。北宋时期道教兴旺,为了和佛教争夺影响力,便将一些在民间香火较盛的神灵也被吸纳进神仙体系中,关羽这个本土大将当然不容放过。

《水浒传》小说第第六十三回之中说、当时梁山好汉兵打大名府时候,神行太保戴宗前去大名府给宋江报说:“东京蔡太师拜请关菩萨玄孙蒲东郡大刀关胜,引一彪军马,飞奔梁山泊来。寨中头领主张不定,请兄长早早收兵回来,且解梁山之难!”那么三国之中的汉寿亭侯、前将军的关云长是如何变成水浒中说的关菩萨那?

看过三国或者对历史熟悉一点的都知道,大意失荆州,即三国时期,名将关羽失去荆州三郡(南郡、武陵、零陵)的事情,关羽所在的荆州在地理上属于楚地,楚地自古崇尚巫风,已为学者所共识。并且按照他们的传统,不得好死的人皆被视为怨灵,人们为防止其作恶,因此才祭祀之,时经久远,便承神灵,比如河神冯夷(投水死)、厕神紫姑(在厕所里自杀)在比如唐朝之前,江东遍地项王祠。民间称项羽为项羽神、愤王,去击拜祭、唐朝,为削弱南方地区的分离倾向,从狄仁杰为代表,官方大规模拆除各地项羽庙,强行禁毁,历时多年方令项羽崇拜就此衰落。

荆州是关羽一生事业的顶点,也是他功败垂成之地。对于在荆州地区不得善终的败军之将,安抚其怨灵,防止他作恶,同样也是惯例、很快关羽在他战死的荆州民间,化身为一个怨灵“关三郎”

传说他是一个带领鬼兵、给人类带来流行疾病的神灵,而且偷吃他的奉食,地上便会出现一个大掌印;轻视他的人,毒蛇猛兽便也会追随其后。可以说早期这些地区并非是自发崇祀关羽,而是惧怕他驱使毒蛇猛兽,给自己带来疾病。

《佛祖统纪》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隋开皇十二年(公元592)十二月,天台宗祖师智者大师到荆州,欲建精舍于玉泉山,一日,他正趺坐入定,忽然天地晦冥,风雨怒号,妖怪倏变,只见关帝显灵,率其鬼神眷属现出种种可怖景象,以扰乱智者大师。大师面无惧色,并斥之为死生轮回、贪贵恋福,言毕,妖象俱变,是夜,云开月朗,关羽现身,经大师教化后,关帝乃向智者大师求授五戒,正式成为的佛弟子,并且誓愿作为佛教的护法。后来还有禅宗北派六祖神秀(公元606─706年)来到玉泉山创建道场,欲毁一祠,又梦见关公「提刀跃马,于云雾之中往来驰骤」,具言前事。神秀遂欣然以关公作为护法伽蓝。从此以后,这位在当地流行的“关三郎”关羽,乃成为佛教寺院的护法神、而且至迟从唐代开始,玉泉寺就有关羽祠。这可视作关公信仰的发端。

天台宗和禅宗的相继出现,意味着佛教中国化的开始。从这个意义上看,佛教最初记述中的「关公信仰」,也是其本土化进程中的一个插曲。《三国演义》上出现过一位在汜水镇国寺和关羽叙过乡情,声言「贫僧与将军家只隔一条河」,后又在玉泉山结茅, 因应关羽「还我头来」的痛苦呼喊,而以一句「颜良安在」喝破前孽的「普净」,其实就是这个佛教故事的演义版。

北宋时期道教兴旺,为了和佛教争夺影响力,便将一些在民间香火较盛的神灵也被吸纳进神仙体系中,关羽这个本土大将当然不容放过。目前最早记述这个故事的,是被视为《水浒传》祖本,成书于宋元年间的《大宋宣和遗事》元集,讲了关羽显圣在解州地区,斩杀了为祸盐池的恶蛟,保障了盐业生产的神话故事。以后的道教派系也陆续接受了关公神话及其灵迹,并不断发展。

随着佛道两教争相神话关羽,儒家尤其是理学出于「神道设教」的政治设计,也开创出一整套国家体制下的儒家祠庙祭祀制度,并且开始用儒学系统阐释关羽精神,他们以关羽「兴复汉室」作为「《春秋》大一统」理念的标志,以「尊刘贬曹」为「正统史观」的泾渭,以「宁死不屈」作为「忠节相尚」的象征。随着理学在元明清时代上升为国家意识形态,关羽形象也愈加完美了。

如果从现代人的角度,定要说关羽是因为忠义,才被民间崇拜;或是项羽因为其残暴,才不被民间崇拜,实则是无视历史,倒果为因。其实这正是特定历史时期,封建王朝出于政治目的,和宗教双重因素作用的结果。

当然与其说是人们崇拜关羽,不如说武将关羽经过漫长历史发展,已变成,忠、义、仁、勇,的文化符号,待事以忠,待人以仁,以义取利,以勇精进,这种文化精神如今已然成为民族精神和大义,成为社会发展与和谐的根本。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