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诸葛诞的战略思路已然比较周全,蜀国渴望胜利、吴国垂涎淮南,但寿春好像是司马懿家的福地一般、淮南一叛之中司马懿在寿春击败打着清君侧的反叛太尉的王凌、刷到声望、淮南二叛之中司马师诛杀打着清君侧的反叛的毌丘俭、赶走了扬州刺史文钦,也成功刷到声望、淮南三叛时候司马昭又完爆了诸葛诞的联盟军。但最好有外围猛将带一路精兵牵制,成掎角之势,这样对方很难布置好包围网、不然一旦被困城,很难与外来的援军呼应延伸,司马昭采用的就是用重重垒墙断绝诸葛诞和东吴援军,其次刚愎自用,斩杀良将,寿春城岌岌可危之际,诸葛诞仍旧记挂着昔日与文钦的小嫌隙或小怨恨、并且斩杀前来支援自己的文钦、导致文钦之子文鸯出城投降、其三诸葛诞过分看重天气,认为每年都要下大雨,导致淮河水位暴涨,司马昭如果要长期围困诸葛诞,一定会被河水把军营淹没,讽刺的是司马昭围城十个月寿春未下一滴雨、城破之时,却天降大雨。

煮酒论三国上回说到在淮南二叛过程之中表现出色的文鸯、当然司马姓氏阵营之中的也有表现出色的人、这个人就是诸葛诞、诸葛诞与诸葛亮和诸葛瑾三人是堂兄弟、才能被称为龙虎狗,当然这个狗并不是鄙视的意思。

诸葛诞还和司马懿是儿女亲家,司马家高平陵事变后诸葛诞人生得到了新的机会,嘉平三年(251年),太尉王凌计划起兵推翻司马懿的淮南一叛之中、诸葛诞被司马懿提拔成镇东将军、假节都督扬州诸军事.公元255年,对于诸葛诞来说可谓是人生的巅峰,因为帮助司马师平定了淮南二叛,处理掉了毌丘俭和文钦,诸葛诞被司马师封为征东大将军,位极人臣。

可惜也就是这样一年、提拔诸葛诞的司马师,因为平叛过程之中、被文鸯带兵袭营的惊吓、导致眼疾复发、死在回到洛阳的路上,其弟司马昭继其兄位。

司马师和司马昭两个人有着本质的区别、司马师为人沈稳,司马懿将“高平陵之变”计划告诉司马师与司马昭后,司马昭担心得整晚都睡不着,而司马师却像平常一样安睡。事变当时,司马师亲自率兵屯司马门,控制京师、最关键的一点是司马师参与过司马懿几乎所有的谋划,而继承司马懿的权力后司马师自己也有着各种建树和战功,而司马昭,除了东兴之战的惨败以及司马师在人生的最后阶段不得不将权力赋予司马昭以便于他继承司马家的地位以外,几乎没有过任何实际的军事和政治锻炼,司马昭继承司马师其实并没有很能服众的地方。

这时候继位的司马昭及其需要建立军功名声来服众,这时候长史贾充经过考察之后为司马昭推荐了建立复姓诸葛的征东大将军诸葛诞。理由是诸葛诞不服司马昭、为免司马昭氏夺权时诸葛诞领兵反抗,应该选择先下手为强、司马家可以说与诸葛家是天生宿敌、当初司马昭的父亲司马懿关陇抗蜀数次西征活活熬死蜀汉丞相诸葛亮、立下大功、司马昭的大哥司马师外拒绝东吴、击溃东吴丞相诸葛恪立下大功。

为了避免对司马家带来政治上的不好影响、司马昭把持的曹魏朝廷降旨,封诸葛诞为司空,入洛阳。这是贾充为司马昭提出的建议,目的就是逼诸葛诞反叛。

当诸葛诞到接到入朝任职的命令之后、自然明白是司马昭担心功高震主,去了就如吕后诱杀韩信一样的结局,不去司马昭就有理由发兵攻打自己,经过考虑之后,诸葛诞杀了扬州刺史乐𬘭(五子良将乐进之子),发表讨贼檄文,打出了清君侧的名号、聚集兵力15万,固城自守。

司马昭随即调动青徐荆豫各州乃至关中兵共计26万,由于担心皇帝曹髦的才干能力,不放心洛阳无主,又拎着曹髦和太后(千古奇观),前往寿春镇压。进军路上,司马昭虎狼之心尽显无遗∶泰山太守常峕称抱恙不出—杀!百战功勋满宠之子满伟以疾不出—贬为庶人!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司马昭知道诸葛诞必然不敢贸然北上,势必割据淮南。淮南兵力众多,因此不宜闪电战模式,很有可能会是拉锯战。这样对于司马昭来说是一件很不好的事情、诸葛诞带着曹魏兵马反叛,曹魏国内可调动二十六万人马基本上已到达极限,其他地方很难派遣大量人马支援前线,并且一但拉锯战形成僵局,对于司马昭来说内部和外部压力都不小,因此司马昭迅速集结兵力,亲自带兵镇压。

诸葛诞看过了王凌毌丘俭的失败、此战准备周全,兵精粮足,选择了最稳妥的,坚城固守,以待生变,联动吴蜀,据城夹击。况且诸葛诞熟知淮南气候,每年适时定有大雨,倘若司马昭采取围城之策,几十万大军泡冷水澡,打落汤鸡,可再好不过。

到六月司马昭兵临城下,这场战争不仅是魏国内部的权力争夺战,也是三国争霸的一个风向标。此战中,蜀、吴两国都等待来了渴望已久的“天下有变”的局面,东吴投入了八万兵力陆续前来支援诸葛诞、蜀国姜维也再次北伐。寿春之战影响到的兵力之和超过了五十万。倘若诸葛诞东吴获胜,司马家将遭受重创。更不提姜维对陇右虎视眈眈。司马家获胜,实力的变化:魏国的强势和蜀吴的没落、则三分归一大局已定。

诸葛诞的战略思路已然比较周全,蜀国渴望胜利、吴国垂涎淮南,但寿春好像是司马懿家的福地一般、淮南一叛之中司马懿在寿春击败打着清君侧的反叛太尉的王凌、刷到声望、淮南二叛之中司马师诛杀打着清君侧的反叛的毌丘俭、赶走了扬州刺史文钦,也成功刷到声望、淮南三叛时候司马昭又完爆了诸葛诞的联盟军。

诸葛诞失败的原因有很多方面、首先、围城固守可以。但最好有外围猛将带一路精兵牵制,成掎角之势,这样对方很难布置好包围网、不然一旦被困城,很难与外来的援军呼应延伸,司马昭采用的就是用重重垒墙断绝诸葛诞和东吴援军,其次刚愎自用,斩杀良将,寿春城岌岌可危之际,诸葛诞仍旧记挂着昔日与文钦的小嫌隙或小怨恨、并且斩杀前来支援自己的文钦、导致文钦之子文鸯出城投降、其三诸葛诞过分看重天气,认为每年都要下大雨,导致淮河水位暴涨,司马昭如果要长期围困诸葛诞,一定会被河水把军营淹没,讽刺的是司马昭围城十个月寿春未下一滴雨、城破之时,却天降大雨。不经叫人感叹、诸葛亮在祁山与司马懿相斗十个月未曾下雨,在上方谷眼看司马懿等人将葬身火海,天降大雨,将大火扑灭。

另外就是诸葛诞过分依赖吴蜀两国,而两国此时之力早非曾经之吴蜀。姜维虽有洮西大捷,但适时刚经历段谷之败。吴国此时内乱不止。统帅无能。若是以丁奉为主帅,陆抗、朱异为副将;亦或从寿春北线打出缺口,水道供应,拖延时日,或许尚有胜机,但此时东吴三军统帅是二十五六岁的脓包权臣孙𬘭、战场上瞎指挥,战败之后一怒之下斩了大将朱异,然后临阵脱逃返回东吴,别说支援诸葛诞,就是自家的三万大军和一票将领都丢在寿春不管了。估计司马昭这边的大将此时都能听到他发自心底按捺不住的笑声了、如此情况之下寿春之败情理之中,之后姜维听闻诸葛诞兵败,退兵汉中。

寿春之战后,使司马氏成功铲除拥护魏帝的势力。此后朝廷上很少有实力派支持魏帝,士大夫纷纷拥护司马氏,司马昭成功走向篡位大道。

不过事情并没有结束,投降的文鸯在咸宁三年(277年)三月,临危受命,都督凉、秦、雍州三州军力,大破秃发树机能,使得胡人部落有二十万人归降,名闻天下。公元280年,东吴降晋。诸葛诞之子诸葛靓因在东吴为质逃过一劫、司马炎听说了倒是真去看望了这位发小,要封他做侍中。诸葛靓哭着发誓终生不为官,不面洛阳而坐。不过诸葛靓的两个孩子都成为了东西晋重臣。而诸葛诞的一个女儿嫁给了琅琊王司马伷,生下了琊恭王司马觐、武陵王司马澹、东安王司马繇。东安王司马繇,常恨当年文鸯背叛诸葛诞,致使诸葛诞败亡、屠灭三族。诬告文鸯谋反,文鸯因而遇害被夷灭三族,司马觐则生下了一个孩子,叫司马睿、西晋北灭之后,衣冠南渡后在建康建立了东晋王朝。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