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但實際上,並不能說只有素顏的水墨纔是崇高的,有顏色的就是低俗的,吳昌碩、齊白石、潘天壽、張大千、朱屺瞻諸家的作品都擅長用色,也同樣能在美術史上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某些江湖畫家雖然僅僅用水墨創作,但依然與素雅的文人畫絲毫沒有任何關係,藝術品與行畫之間的差距,有時看似差以毫釐,實則失之千里矣。比如有不少人打着“藝術”的旗號到處招搖撞騙,可謂掛羊頭賣狗肉,他們筆下全是一些毫無技術功底和藝術修養的劣作,作品也常常讓人莫名其妙、不知所云,還美其名曰“獨特個性”,更甚者還以當代徐渭、梵高自居,只要有人提出異議,便一口咬定是因爲自己的作品太過前衛,已經走在時代的前面,才致使很多同時代的人都無法理解和欣賞,談吐間總有滿滿的懷才不遇和憤世嫉俗。

《華人首富李嘉誠》 鋼筆畫 (2011年作)

書畫界十句最誤人子弟的歪理邪說

文/李叢

第一句:名氣越大就越厲害

不可否認,對於書畫家來說,名氣當然非常重要,但名氣是由諸多因素造成的,有的靠實力,有的靠宣傳,有的靠炒作,甚至有的靠詐騙。因此有的書畫家的確名副其實,也有的徒有虛名,此兩者有着本質區別,不可同日而語。

《花鳥畫家李苦禪》 鋼筆畫 (2011年作)

第二句:官職越高就越厲害

由於中國自古以來崇尚“官本位”,因此只要書畫家當了官,黃袍一加身,身價和作品潤格便隨之大增。自古以來雖然也有不少身居要職並且藝術造詣頗高的書畫家,比如齊白石(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黃賓虹(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徐悲鴻(中央美院院長)、林風眠(中國美術學院院長)、潘天壽(浙江美術學院院長)、傅抱石(江蘇國畫院院長)、李可染(中國畫研究院院長)、關山月(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賴少其(安徽省美術家協會主席)等,以上諸位確實都是貨真價實、無可爭議的大師,但在這個泥沙俱下的社會中,濫竽充數者同樣大有人在,因此應該客觀來看待書畫家的頭銜,不能太過絕對化。

《山水畫家李可染》 鋼筆畫 (2011年作)

第三句:尺幅越大就越厲害

當今極其流行創作大尺幅的作品,其實這也是爲了在參展和評獎時讓作品更容易博取眼球,從而引起評委和觀衆注意的一種途徑,也是當今書畫界的一種陋習。因此有不少人以盡一切辦法將尺幅弄得大得嚇人爲能事,而實際上藝術份量卻是極其蒼白乏味。書畫藝術的高低,本來與尺幅的大小並沒有直接的聯繫,歷史上確實有不少擅長創作大尺幅的名家大師,比如潘天壽、黎雄才、關山月,但也有不少作品雖然尺幅不大,卻照樣能夠名揚千古的大師,比如八大山人、齊白石、陳子莊。在質量保證的情況下,能創作大畫當然是能力的一種體現,但絕不是評判水平高低的唯一標準。

《藝術哲人李正天》 鋼筆畫 (2011年作)

第四句:越逼真寫實就越厲害

東坡居士有句名言:“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這句名言可謂道出了繪畫(特別是中國寫意畫)一條非常重要的審美標準。作爲初學者和外行人,很容易認爲畫得越寫實越逼真,藝術價值就越高,其實這只是一種淺顯的看法。當然,也不能簡單理解爲凡是寫實逼真的畫作就一定不好,劉奎齡、陳少梅、蔣兆和、楊之光、周思聰都具備高超的造型能力和寫實能力,他們的作品照樣在美術史上光彩奪目。藝術的核心不是“像不像”的問題,而是“美不美”的問題,“像不像”跟“美不美”其實是兩回事,“像”不等於“美”,“美”也未必就“像”或“不像”,又“像”又“美”肯定更好,但假如只是一味的“像”而缺乏“美感”,那還不如一點都“不像”卻具備“美的內涵”。

《作曲名家李宗盛》 鋼筆畫 (2011年作)

第五句:畫面越簡單就越厲害

藝術界一直流傳着這麼一個謬論:越是畫得簡單的就越厲害。我很想告訴說話者,請你畫一個“X” 和畫一幅人物肖像畫,對比一下兩者的難度孰強孰弱後再做出評論。很明顯,這句話應該改爲:面對越是簡單的對象,要畫出跟複雜對象那樣豐富多彩的效果和感染力,其難度一般反而會更加困難。此外,很多人都簡單地認爲畫得不像就是抽象,在我看來,抽象應該是在具象的基礎上加以提煉和概括,將其最本質的特徵展現出來,並且還要符合一定的美感,纔是真正的抽象。

《文壇怪傑李敖》 鋼筆畫 (2011年作)

第六句:顏色越少就越厲害

《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這句話的原意是:繽紛的色彩,容易使人眼花繚亂,因此儘量摒棄掉物慾的誘惑而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方式。中國的審美意趣崇尚含蓄和淡雅,因此水墨畫被大多數人視爲中國畫的最高境界。但實際上,並不能說只有素顏的水墨纔是崇高的,有顏色的就是低俗的,吳昌碩、齊白石、潘天壽、張大千、朱屺瞻諸家的作品都擅長用色,也同樣能在美術史上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某些江湖畫家雖然僅僅用水墨創作,但依然與素雅的文人畫絲毫沒有任何關係,藝術品與行畫之間的差距,有時看似差以毫釐,實則失之千里矣!

《國寶演員李玉剛》 鋼筆畫 (2011年作)

第七句:越讓人看不懂就越厲害

當今之世,魚龍混雜,當藝術行業進入所謂“多元化”之後,便發生了一些不可避免的混亂局面。比如有不少人打着“藝術”的旗號到處招搖撞騙,可謂掛羊頭賣狗肉,他們筆下全是一些毫無技術功底和藝術修養的劣作,作品也常常讓人莫名其妙、不知所云,還美其名曰“獨特個性”,更甚者還以當代徐渭、梵高自居,只要有人提出異議,便一口咬定是因爲自己的作品太過前衛,已經走在時代的前面,才致使很多同時代的人都無法理解和欣賞,談吐間總有滿滿的懷才不遇和憤世嫉俗。問題是,世上哪有那麼多的徐渭和梵高啊?!說白了這種人大多數都是夜郎自大而已。

《足球記者李承鵬》 鋼筆畫 (2011年作)

第八句:花費時間越久就越厲害

畫畫速度的快慢與畫畫的質量並不一定成正比。也就是說,畫得慢的並不見得就比畫得快的效果更好,這要因人而論。快與慢,跟個人習慣和熟練程度也有關係。假如在質量相當的情況下,畫得越快反而能顯得更見功力。這就像打擂臺一樣,面對同樣一個對手,有人要大戰三百回合才勉強把對方打倒,而有人只需一招就能把對方KO,孰強孰弱已見分曉。藝術品的價值,與畫面的複雜程度和創作時間的長度也沒有直接的聯繫,如果功力到位,只需寥寥逸筆都足以名揚千古;如果功力不夠,哪怕花費數月數年畫一幅畫,效果也不過爾爾。這就是爲什麼徐渭、八大、齊白石只簡簡單單幾筆就可以載入美術史,而某些人畫一萬筆十萬筆都無法成爲經典的原因所在。

《鋼琴王子李雲迪》 鋼筆畫 (2011年作)

第九句:酒量越高就越厲害

酒量越大,畫藝就越高,這本身就是一個僞命題。因爲酒量的大小跟藝術造詣的高低壓根就沒有半毛錢的關係。有些書畫家確實很能喝酒,那是由於他們自身的身體因素以及愛好和生活習慣所決定的。不可否認,對於某種畫法(比如大寫意),或者某種書體(比如草書),在飲到適量(注意“適量”這個詞)時,的確有可能起到激發靈感的作用,從而創作出某些平時在正常情況下還無法達到的效果。但是假如在大飲特飲後再去創作工筆畫,或者創作小楷《心經》之類,簡直就是癡人說夢!事實證明,很多在喝酒後創作的作品,當時看似激情澎湃、魅力四射,但等酒醒之後才發現諸多地方根本就缺乏推敲,錯字漏字的情況也層出不窮,說白了當時那種快感僅僅是因爲被酒精矇騙了雙眼和自身的判斷而已。假如酒量越大藝術造詣就越高的話,那麼任何酒鬼只要拿起畫筆便都是藝術大師了!

《弘一法師李叔同》 鋼筆畫 (2011年作)

第十句:越低調就越厲害

從事藝術的確需要苦行僧般的精神,要耐得住寂寞,要經得住名利的誘惑,還要保持爲人的低調。但低調並不能片面地理解爲孤僻自閉,很多人整天把自己關起門來,妄想只要閉關修煉,總有一天就能一鳴驚人。而事實上,你本來的技術水平就非常一般,眼界非常有限,人緣也非常糟糕,你的優秀和過人之處,很有可能是靠自己幻想意淫出來的,你永遠只能活在自己狹小的空間裏,眼界、見識乃至心胸可能就會變得越來越狹隘,這些因素都或多或少限制了藝術高度的發揮。除了對書畫本身技巧上的訓練以及博覽羣書之外,同行之間的交流、切磋;到各種博物館和美術館看展、參展;甚至外出遊歷、寫生、識人等等,都是藝術家整體修養的必修課。優秀的藝術家必定有深厚的生活基礎和豐富的人生閱歷做基礎,那些閉門造車者,不但很難出成就,還很有可能最終將自己變成一個傻子或瘋子!

作者:李叢,廣東澄海樟林人,職業畫家,擅長國畫公雞,現爲《藝術中國》駐廣州工作站站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