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網友問,在看清宮劇時,經常會聽到皇帝大怒道:將某某發往寧古塔,與披甲人爲奴,永世不得入關!這是嘛意思?

其實,這就是將犯人終身發配寧古塔了。不過,也不是誰都有資格發配寧古塔,能去寧古塔的大多都是政治鬥爭的失敗者。

因爲寧古塔可是滿人的發源地,位於今黑龍江省牡丹江市的寧安一帶。因其自然環境十分惡劣,生活條件非常艱苦。

除了寧古塔,清代流放犯人的地方還有尚陽堡、卜奎、三姓、瑗琿及阿勒楚喀。

到了乾隆晚期,爲了保護所謂的龍脈,就對東北採取了全面封禁,並頒佈了新的流民條例,犯人開始往新疆伊犁發配。

說完了清朝的發配寧古塔,咱們再溯流追源一下發配的由來,這種處罰犯人的刑制,可能是由秦代的遷或適發展而來。

秦國在吞併六國過程中,爲了有效控制邊境,便把將一些罪犯趕到邊境去居住。這種手段,後來發展成相對獨立的刑種,稱爲“遷”或“適”。

在秦代時,這種刑罰很輕,沒有明確的量刑標準。至於遷、適到何處去,也不根據犯罪輕重來決定,只考慮實際需要,沒有固定地點。

到了漢代,這種刑罰逐漸變得成熟起來,其量刑標準從一般的輕刑上升到僅次於死刑的重刑,稱爲“徙邊”,實質就是驅使犯人到邊地充軍。

並且,徙邊的地點也變得比較固定,比如說:不道、大不敬及其相近性質的罪犯,如得減死,則徙往西北邊郡,如朔方、涼州。

如果是涉及大逆不道等罪名的犯人,主犯誅死,從犯及家屬若得減死罪一等,就徙往南方邊郡,如房陵、合浦、日南、九真。

雖然都是遷往南方邊郡,但兩漢略有不同,西漢是遷往房陵、合浦,東漢是遷往日南、九真,這是爲什麼呢?

先說房陵,西漢把房陵作爲流放地,是沿襲了秦代的歷史傳統。秦始皇時期,嫪毐、呂不韋死後,其家人都被遷到房陵。

到了西漢,這裏更成了高級貴族的流放地。據不完全統計,有趙王張傲、濟川王劉明、常山王劉勃、清河王劉年等多位皇親國戚流放房陵。

房陵並不算邊疆,爲什麼能成爲流放地呢?有人認爲,房陵 “縱橫千里、山林四塞、其固高陵、如有房屋”,因此被選爲流放之地,

其實不然,房陵依山傍水,自然環境並不十分惡劣,有“世外桃源”之稱。選擇房陵,主要是因爲這裏距京城較近,在一定程度便於管理。

相比於西漢初期這些幸運兒,西漢中期以後的犯人就比較悲催了,他們往往被流放到嶺南地區的合浦。

合浦是漢武帝平定南越國後,在嶺南地區所設的九郡之一。北與鬱林、南海二郡爲鄰,南接交趾郡,東南面臨南海。

其行政區域大概包括今天的廣西東南部、廣東西南部及海南。在當時的中原人士看來,是瘴霧瀰漫,毒蛇遍地,猛獸橫行的蠻荒之地。

所以,西漢中期以後,就把新開闢的合浦郡作爲流放地了。 僅從漢成帝到漢平帝的幾十年裏,因罪“徙合浦”者就有10餘起。

比如,京兆尹王章得罪大將軍王鳳,下獄死,妻子皆徙合浦; 淳于長因大逆不道罪,死獄中後,妻子當坐者徙合浦;等等。

雖然,這些人在政治上失意之後,就把心思用在了發展生產上,依靠比較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生產技能,很快搞得風生水起。

所以到了東漢時期,合浦地區逐漸繁榮起來,其青銅鑄造業、玻璃燒製業和珍珠採集業都很發達,不再適合做流放地了。

敲黑板,劃重點啦!那麼,東漢時期,犯人流放到哪裏呢?主要集中到與合浦同屬交州,但更遠,更荒涼,更偏僻的九真、日南去了。

其中,九真位於今天的越南,治所在胥浦縣。轄境相當今越南清化、河靜兩省及義安省東部地區。

據記載,東漢文學家梁竦,其家人就曾經兩次被流放到九真。如果大家對他的名字不太熟悉的話,我再提倆人,他孫子是大將軍梁商,重孫子是大將軍梁冀。

梁家第一次被流放,是因爲他哥哥駙馬梁松爲他人跑官要官,結果東窗事發,梁松被處死,其二弟梁竦、梁恭“俱徙九真”。

梁竦比較有才,在流放的路上寫了一篇《悼騷賦》,慨嘆伍子胥、屈原以無罪身死。明帝讀後,下詔允許他們返回故鄉。

梁家人第二次被流放是因爲嘛呢?梁竦的女兒給漢章帝生了個兒子叫劉肇,竇皇后沒有兒子,就收養了劉肇,當自己的兒子。

後來,劉肇被立爲了太子。這是好事啊!梁家就私底下慶祝了一下,結果被竇家知道了,竇皇后就誣陷梁竦密謀叛逆。

結果,梁竦死在獄中,家屬又被流放到九真之地。等到竇太后死後,漢和帝劉肇才下詔徵還梁竦的妻子、兒子。

等到了漢桓帝的時候,大將軍梁冀專權亂政。漢桓帝沒收了梁冀的大將軍印綬,改封他爲比景都鄉侯,梁冀當天就自殺了。

比景在哪裏,爲什麼梁冀當天就自殺了呢?原來比景就位於日南郡,比他老爺爺梁竦流放的九真郡還要靠南。

具體點說,日南郡在今越南中部地區,治所在今越南廣治省東河市,轄地包括越南橫山以南到平定省以北一帶。

爲什麼這個地方叫日南呢?原來此地位於北迴歸線以南,一年中有兩個月的時間,太陽在北邊,遂命名爲日南郡。

那麼,比景爲何又叫這個名字呢?原來古代“景”景跟“影”字是通假字,比景這個地方,中午的時候,太陽在頭上,影子在身下,有相比之意。

風水輪流轉。漢靈帝時期,大將軍竇武與太尉陳蕃密謀清除宦官勢力,結果失敗被殺,其家屬被徙到日南郡。

但據史料記載,公元172年六月,竇武的妻子在比景去世後,竇太后憂鬱成疾也於七月病逝。由此可知,竇家也被流放到了比景。

參考資料《資治通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