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到了清朝之後,實行攤丁入畝,不再按照人口收稅,種多少地繳多少稅,此時百姓開始積極生育,來增加勞動力。可是在中國古代,人口並沒有這麼多,中國人口開始暴漲是在清朝時期。

中國的人口現在是世界上做多的,大概佔到了世界總人口的四分之一。可是在中國古代,人口並沒有這麼多,中國人口開始暴漲是在清朝時期。數千年的中國歷史,在古代一直是世界東方的霸主尤其是漢唐時期,更是古代中國最爲繁華和強大的時代,不僅國力強大,並且軍威鼎盛,四夷八荒臣服。

根據史書記載,漢朝有文景兩帝之治,武帝開疆拓土威儀四方;唐朝有太宗開創貞觀之治,玄宗開元盛世遠近臣服,造就了中國古代的輝煌。然而卻有一個奇怪的問題,漢唐時期,國力如此強大,天下太平百姓安居樂業,但當時中國總人口卻只有六千萬左右,沒有突破一億。

反倒是清朝時期,特別是鴉片戰爭之後,連年征戰不休,列強入侵,國內烽煙四起,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窮困潦倒,百姓人口卻不降反增。這其中必定有深層次的原因。據清朝史料記載,清朝初期總人口差不多是一點五億,但到了晚清的時候,居然增長到了四點三億之多,人口在短短的一百五十年增長了將近兩倍。

那麼爲何中國人口在強盛時期沒有增長,但是在清朝時卻出現暴增?主要是由兩個原因造成的。首先是政策的轉變引發了生育變化。在古代封建王朝,國家的稅收和現在不一樣,那時候是按照人口收稅的,一家有多少人,就要繳納多少稅。因此,老百姓都不願意生育太多的孩子,因爲生得越多繳稅越多。,到了清朝之後,實行攤丁入畝,不再按照人口收稅,種多少地繳多少稅,此時百姓開始積極生育,來增加勞動力。

兩一方面,更爲重要的是農作物的發展,從國外引種了三種農作物,極大的解決了糧食問題。首先便是土豆,隨着新航路開闢,土豆從歐洲飄洋過海傳到中國。土豆存活率很高,而且高產,因此可以養活更多的人口。其次便是地瓜了,個頭大,生長環境要求低,在清朝初年的時候從越南傳到中國,由於好種植,產量大,便成爲了百姓飯桌上的主食。最後便是玉米了,玉米也是來自於歐洲,玉米的產量也非常高,並且玉米喫法多樣,製作成各種各樣的食物。

正是因爲引進了這三種農作物,豐富了農作物種類,百姓不再單純的種植水稻和小麥,百姓有了更多的糧食。清王朝改變了稅收政策,鼓勵百姓生育,需要更多的勞動力。否則的話,這麼多人口在古代是無論如何也養不活的。大清王朝雖然在鴉片戰爭後窩囊,被迫與西方列強簽訂了不平等條約,喪權辱國,賠償了大量白銀,需要增加百姓的稅收來支付。可是因爲糧食多樣化,一年四季都可以種植,百姓即使面對沉重的苛捐雜稅還是可以生活下去,當時的人口還是在穩步的增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