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家長裏最常討論的話題離不開孩子,關於孩子好的一面父母總是更願意分享,比如孩子成績好,自覺性高,在家知道做家務等等,隨着“好的口碑”不斷傳開,孩子內心也會更堅定去踐行這些行爲,毫無疑問,當衆的肯定會讓孩子獲得更多的認同感,也會激發更大的自主行動力。缺乏人生經驗的孩子在面對失敗挫折的時候很可能難以承受打擊,因此,父母一邊給予信任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一邊也要在孩子失敗後給孩子支持,更多的關懷和鼓勵,能保護孩子的自信心不被摧毀,這樣的失敗或考驗才能讓孩子的內心愈發強大,未來也能成長爲獨當一面的人。

育兒經這門學問,很多家長都是在一路實踐中摸索出來的,不少家長在教育孩子方面都有自己的困擾,比如孩子不聽勸,不好的習慣難以改正,爲此一些父母或耐心勸導或嚴肅教育,但是不管怎麼做,問題卻始終不見解決。面對難以管教的孩子,一些家長在試圖無果後都會忍不住發出類似的感嘆:你這孩子怎麼這麼不聽話?

當代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有了更多科學而正觀點的方向引導,但是在具體措施上仍舊面臨難題,一心想用“愛的教育”培養孩子,但是也會發現溺愛並不能讓孩子變得更好。

相對的,如果是地放任,孩子也會變得更加難以管教。父母的教育關乎孩子的成長乃至未來的路,出於對子女未來的希冀,父母在孩子小時候就要抓好教育關,要堅信“每一個孩子都能成功”,學會以下三大方法,孩子能夠在成功的路上越走越順暢。

孩子的成長離不開讚賞

天分高低,後天的培養更重要。從後天起,我們就聽過《天才》的故事,付出了很多努力。在目前的毒雞湯中,它是“比你的優秀人民更多的海盜”。人才+努力,這些人能在成功的道路上走得更遠並不奇怪。無論人才如何,產後教育的重要性都可以“重塑”,因爲孩子的教育環境影響着他們的成長,也會潛移默化地影響他們的人生道路。

阿甘正傳作爲一部經典的勵志電影激勵着一代代人,其中的主人公阿甘就是從人們口中的“傻瓜”一步步成長爲“傳奇”的,儘管從小智商偏低,但是從小母親就告訴阿甘“你和身邊的人一樣,你和他們並沒有不同”,正是在這樣的肯定和鼓勵下,阿甘才獲得了正能量的源泉,纔有了後來人人稱道的傳奇故事。

肯定和鼓勵是抵消負面的最好辦法,孩子在讚賞中能感受到收穫更多積極的影響,美哲學博士多伯森指出,孩子每一個好的行爲都應該受到鼓勵,即使他做的並不到位;要讓讚揚變得有價值,應該在令人滿意的結果出現後的短暫時間內提供獎勵或表揚,讓孩子因好的行爲獲得肯定,感受到價值。

讚賞的具體做法

正確、合乎時宜的讚賞能讓孩子更堅定自己好的行爲,從而產生出更強的動力繼續下去。其實爲人父母的看到孩子好的行爲都會感到由衷的欣慰,但是有時候又害怕他們驕傲因此並不會表露出來,其實這方面的擔憂大可不必,孩子需要得到認可,並從中獲得更多的能量,正如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所說的那樣:人類性情中最強烈的是渴望受人認同。

日常讚賞

讚賞的“應用”可以是生活化的,不是隻有“大事件”才值得特別拎出來表揚,比如孩子主動規整書籍、玩具,又或者早起自覺疊被子等等,這些行爲不值得肯定嗎?顯然不是的,對於孩子的這些舉動,父母要給予明確的肯定,讚賞不是的誇孩子聰明能幹,而是要肯定孩子的行爲。

日常讚賞有助於強化孩子在日常中的一些行爲,對培養好的習慣有所幫助。得到肯定後孩子的內心會更堅定這些行爲,因爲這樣做不僅是父母“允許”的,還會得到更多的認可。

公衆讚賞

家長裏最常討論的話題離不開孩子,關於孩子好的一面父母總是更願意分享,比如孩子成績好,自覺性高,在家知道做家務等等,隨着“好的口碑”不斷傳開,孩子內心也會更堅定去踐行這些行爲,毫無疑問,當衆的肯定會讓孩子獲得更多的認同感,也會激發更大的自主行動力。

在大衆面前給予孩子讚賞不僅能激勵孩子,同時也是培養孩子情商,激發孩子自我展現的一種方法,如果你們家也有“怕生”的孩子,不妨試試這種方法,用更多的鼓勵讓孩子建立自信。

適度讚賞

以上說到的讚賞出發點無疑都是好的,但是同樣要注意凡事適度,讚賞的尺度需要拿捏,過多的讚賞會讓孩子感到壓力造成負面影響。

有心理學家H.G.吉特曾進行過這方面的研究,發現幼兒在自覺不值得表揚的時候受到過分讚賞,會產生不安的情緒。

這也是在告誡父母讚賞不要盲目,不要脫離實際,比如孩子剛學習畫畫不久,父母就對着孩子的畫一頓誇,這無疑會讓孩子產生不安,因此在對孩子進行讚賞的時候最好要落實到具體,表達肯定的同時要記得適度原則。

用信任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

人生中的第一次選擇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針對這個問題每個人的答案應該會有很大差別,有的人從小就開始自己做決定。

但也有的人在父母的“呵護”下一直缺乏獨立意識,真正意義上自己做決定的時間也會無限延後。關於獨立意識的培養,父母要給孩子足夠的空間,給孩子足夠的信任以及信心。

渴望得到信任是一種積極的態度,當一個人積極向上地去追求價值實現,在途中也會更渴望獲得他人的肯定和信任。

對於孩子而言最渴望獲得的就是來自父母的肯定,父母堅信孩子的一些行爲舉動都能讓孩子感受到信任的力量。這樣的信任又被稱爲“暗含期待效應”,從給予信任出發,孩子會在肯定中更加強大,也更加獨立自主。

如何真正地去信任讚賞孩子

引導孩子改正自己的缺點

自信心是信任給到孩子的第一重內在力量,培養孩子的自信心,是教會他們如何看待自己的進步,同樣也能夠客觀看待自己的缺點和失敗進行自我調整。

和孩子之間的矛盾或緊張情緒都是從孩子“犯錯”開始的,當孩子犯錯的,家長地用強硬態度讓孩子認錯容易引來抵抗。

要幫助孩子完全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本質上要通過價值觀、人生觀的引導,讓他們意識到自己這樣做是錯誤的。在引導孩子改正缺點的時候,信任同樣是基礎,信任孩子的本心善良,信任他們能明辨是非,知錯能改。

和孩子共同面對

缺乏人生經驗的孩子在面對失敗挫折的時候很可能難以承受打擊,因此,父母一邊給予信任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一邊也要在孩子失敗後給孩子支持,更多的關懷和鼓勵,能保護孩子的自信心不被摧毀,這樣的失敗或考驗才能讓孩子的內心愈發強大,未來也能成長爲獨當一面的人。

適度期待,強化孩子的方向感和目標

孩子成長中需要很多的正能量影響,除了讚揚,信任之外,父母也可以對孩子寄託一些期待,這些期待不宜過重也不宜過明顯,不要成爲孩子的負擔,更多地,是一種方向感和確認感。對於孩子的期待,大多數父母對孩子的學習成績都有所期待,但是很多時候父母並不能很好地將期待感“巧妙”傳遞,

父母對待孩子學習上的期待並不能很好地遵循適度原則,過高的期待會讓孩子產生焦慮甚至自卑,進一步還可能引發孩子的厭學心理,在嘗試過挫敗後陷入頹廢消極的狀態。

父母對孩子提出更高要求的出發點是好的,但是一定不要忘了從實際出發,短期的期待要有階段性,下一次比這一次有進步,那麼這樣的期待就是積極的,同樣也讓孩子看到了“更好的自己”。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