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正是因爲如此,在春夏交替或冬季冰封之時,族人都會請僧人與魚把頭前來誦詞,詞曲的內容都是感謝自然的恩賜,並祈禱今年捕魚能夠平安順利。不過這一尷尬的情況並沒有維持多久,因爲漁民們發現了一條新的致富道路,即通過過春節之時,很多遊客對開湖魚感興趣,他們便利用捕魚表演來致富。

很開心又一次和您見面,探究歷史,悟出道理。讓我們一起打開歷史的卷軸,我將帶您一起探究這段歷史。

位於吉林省的蘇爾哈湖灣,原本是清朝的貢魚村,可是隨着江中魚類的減少,漁民們在過春節之前,靠一種表演形勢,吸引衆多的遊客參觀,漁民們也開始了新的生活。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爲您揭祕:

衆所周知,清朝皇族源於關東地區,是女真人的後代。在白山黑水之間,山林內野獸遍地,江水中游魚成羣,其自然資源十分豐富,屬實是一片世外桃源之地。

清王朝入主中原以後,關外地區便被嚴格封鎖起來,該地所產的珍稀動植物,也都被進到宮廷之中,成爲了皇族們餐桌上的奇珍美食。蘇爾哈湖灣以魚質鮮嫩、品種齊全、數量奇大而聞名,並順利成爲了專供“皇家魚”的貢魚村。

自康熙朝以來,至後來的雍正、乾隆、嘉慶等朝,皇帝們都對貢魚的口味讚賞不已,甚至還專門派遣大臣前去視察,並對漁民賞賜金銀。

在1949年之前,由於民國的戰亂狀態,松花江上水流湧動,漁民們在蘇爾哈湖灣依然靠着捕魚爲生。只是當時軍閥割據,戰亂不休,各種稅負嚴重,致使當地漁民的日子相當清苦,早已不復當年貢魚村的輝煌。

至新中國成立之後,在相關部門的幫助之下,此地也成立了松花江流域第一個國營捕魚場,漁民們的日子開始逐漸富裕,江中肥美的魚兒產量也逐步增長。可近幾年來,隨着科技發展的越來越快,捕魚方式也變得更加快捷與高效,江中魚的種類與數量開始銳減,嚴重影響了漁民們的正常捕撈計劃。不過這一尷尬的情況並沒有維持多久,因爲漁民們發現了一條新的致富道路,即通過過春節之時,很多遊客對開湖魚感興趣,他們便利用捕魚表演來致富。

不得不說,漁民們的致富道路具有很大的開創意義,一方面可以解決當地漁民的生活與就業問題,另一方面還能建造特色旅遊景點,更重要的是,漁民們脫離了以魚爲生的現狀,在發揚本地特色的同時,也能間接的保護松花江的生態環境,有利於魚類的繁殖,已經魚類種羣的恢復。

此時有讀者就會好奇,既然是捕魚,無非就是用網捕撈,爲何蘇爾哈漁場就獨具特色呢?這取決於當地的文化傳統底蘊,因爲當地漁民多是郭爾羅斯蒙古人,他們在捕魚時會遵照祖先留下的傳統,舉行了即傳統,而且又極具觀賞性的儀式。

郭爾羅斯蒙古人在捕魚時,究竟有哪些表演形式呢?我們分步來講:

1.誦詞

郭爾羅斯蒙古人在捕魚時,有着極其神祕且具有宗教色彩的信仰。在他們看來,魚是江中的精靈,是河神的子孫,能夠獲取豐收,完全是河神的恩賜。正是因爲如此,在春夏交替或冬季冰封之時,族人都會請僧人與魚把頭前來誦詞,詞曲的內容都是感謝自然的恩賜,並祈禱今年捕魚能夠平安順利。

2.醒網

在誦詞完畢之後,就要進行醒網儀式。漁民們各自拿出自家的漁網,依次擺在冰面之上,由喇嘛大師、族長、漁把頭各自戴上面具,按順時針繞着生火跳查瑪舞,請求河神賦予漁網神奇的力量。

3.祭江

祭江是整場表演過程最重要的一步,在祭壇之上,分別立着九處燃着聖火的“火撐子”,它們會在醒網之後被依次點燃。與此同時,九處火撐子之間,族人們早就挖出了一個深深的冰洞,大師、族長、漁把頭會依次向其內投擲供品,以此來祭奠感謝河神的眷顧。

以銅爲鑑,可以正衣冠;以人爲鑑,可以知得失;以史爲鑑,可以知興替。不知道這段歷史是否讓您有所觸動,以史爲鑑,讓我們做更好的自己。我們下期不見不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