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其实,敢不敢“放手”,反映了妈妈的教育认知和格局大小,它决定着孩子的成长空间。这样的妈妈教出来的孩子会极度自卑和敏感。

我们对孩子所做的一切

都会开花结果

不仅影响他的一生

也决定他的一生。

——蒙台梭利

最近,一位湖北妈妈因为“手抄本”上了热搜。

因为担心疫情期间孩子上网课伤眼,这位六年级孩子的妈妈做起了文字“搬运工”,亲自抄写语文课本、课外习题、辅导资料等。

网课期间,整整用光了20支笔芯,写完了9本本子。

慈母手中笔,笔下万千字,一笔一划都是妈妈“无微不至”的爱,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

据这位妈妈说,虽然“手抄本”没印刷本清晰,但当孩子发现别人用的是电子屏,只有他是手写课本后,做笔记认真些了,学习态度也有所改变。

后来老师也表示,受疫情影响,老师们布置作业都让孩子们不用抄题目,直接写答案,“班上就只有张妈妈手抄作业,并且坚持了两个多月,连课本都抄。”

对此她叮嘱张同学,“写作业时要更认真一些,否则对不起妈妈手抄的作业本。

这位妈妈的做法,赢得了老师和不少家长的钦佩和赞许。

但也不少网友对此质疑,有的认为妈妈是在感动自己;有的说以后不要拿这种所谓的“奉献”要挟孩子的人生;有的干脆直言是溺爱!

生活中如此“用心良苦”的妈妈很多很多,虽然这位妈妈事出有因,但很多妈妈却是因为“不放心”、“不放手”,孩子在她们眼里,总“只是个孩子”而已。

但即便妈妈“操碎了心”,结果不一定皆大欢喜,有时还适得其反。

原因如一位网友所说:“很多家长通过自虐的方式表达爱,其实会给孩子造成很大的心理负担,潜意识是想让孩子觉得欠他的。”

其实,敢不敢“放手”,反映了妈妈的教育认知和格局大小,它决定着孩子的成长空间。

就像教育家蒙受台梭利说过的:“我们对孩子所做的一切,都会开花结果,不仅影响他的一生,也决定他的一生。”

“我就是想要逃离你”

电视剧《小欢喜》宋倩母女曾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宋倩是一个要求非常严格的单身妈妈。

女儿成绩很好,但如果哪次考了个“第二”,她就疑惑怎么没考 “第一”?以后怎么进清华、北大?

为了抓学习,她无所不用其极。

在女儿卧室书桌的一侧开了扇窗,方便 “监视”。

随意翻动女儿的书包书桌,甚至想偷看手机。

女儿高三后,她干脆辞职陪读。

每天变着花样地炖海参、燕窝,起早贪黑地熬着各式药汤。

甚至还做了计划表,把孩子高考前每天需要做的事情一一列出。

在这沉甸甸的密不透风的母爱“管制”下,孩子终于撑不住了,被逼出“抑郁症”,想跳海自杀。濒临崩溃的女儿对宋倩吼到:

“我就是想要逃离你!”

宋倩把翻身的希望都押在女儿身上;她给了孩子很多很多的爱,但 再好的爱,过量就变了味,好比“盐”是百味之首,再好也应适度,被需要才是最好。

武志红曾说,“在中国,想要体验当皇帝的感觉很简单,生个孩子就可以了,想怎么对待就行,然后道德与文化都可以说,父母这么做都是为了爱你”。

于是,很多父母以爱为名,让孩子按他们的想法去做,忽视孩子真正想要什么,喜欢什么,总是以过来人自居,认为这样会让孩子少走弯路。

但现实总是千变万化的,过去的经验和想法不一定适应当下的境况。相反,

一个被看见、被尊重的孩子,会更有主见,更懂得“因时而动,顺势而为”,才能走得更远。

即便孩子要走弯路,要撞南墙,那该走的弯路一条少不了,该撞的南墙也得挨个撞。

只有经历了这些,孩子才有能力,真正做得了自己的主!

“我相信她会过得很好”

泰国一则公益广告《我、女儿及凤梨的故事》,讲了一个贫穷妈妈引导教育女儿的故事。

一对母女,靠售卖现切水果为生。

妈妈没上过学,不知道怎么教女儿,唯一能做的,就是让她在生活中学习。

小女孩不会切凤梨,妈妈就让她跟着自己的动作一步步来。

小女孩想吃冰棒,妈妈舍不得。为了弥补女儿,妈妈把凤梨做成了“冰棒”,小女孩吃了后非常开心,说:“也许可以拿来卖”。

妈妈就准备了3枝凤梨冰棒让她去尝试,但1支也没卖出。

于是妈妈让她去菜市场,看别人是怎么卖东西的。

从市场回去后,小女孩用蜡笔做了广告牌:5块一支,10块3支。

结果凤梨冰棒热销。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育的重要目的在于激发潜能和创造力,但前提是适度地放手

假如小女孩在学切凤梨时,妈妈担心刀是利器不让她碰,小女孩可能一辈子也学不会切凤梨;

假如妈妈担心市场里可能有拐骗小孩的坏人,小女孩可能永远也学不会卖东西;

假如第一次菠萝冰棒卖不出去,妈妈不鼓励她去仔细观察,小女孩可能永远也发现不了销售也是一门学问。

所以,如果妈妈只注重“保驾护航”,而 没给孩子“试水”的机会,孩子永远只能是“孩子”。

但父母子女之间,终究是要分离的,对于妈妈来说,

学习怎么放手、如何放手、何时放手,也许才是对孩子最好的爱护。

只有这样做,才能像广告片尾“妈妈”所说的“当有一天我不在她身边,我也相信她会过得很好”。

成长就是不断放手

世间所有的爱是为了聚合,唯有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为了分离。

不管我们如何努力,作为父母,可以相伴孩子的前半生,却无法参与孩子的后半生。多厉害的妈妈都无法突破生命的限制,总有必须放手的一天。

如果不想让孩子一离开父母就变得软弱无能,你必须给他成长的可能,必要时还得狠狠心。

成长,就是父母不断放手,孩子不断试错、不断探索的过程。所以,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要做到:

1. 控制好担忧情绪

妈妈的情绪直接影响孩子的思想、性格、行为等。特别是孩子犯错、遭遇困难和挫折时,妈妈的引导往往能给孩子打开另一扇窗。

如果妈妈总是忧心忡忡,还透着一种不信任和隐藏的控制感,那传导给孩子的“潜台词”就是:

“这件事你能够做好?”

“没有我,你什么都干不好!”

“还是乖乖地让我帮你吧!”

这样的妈妈教出来的孩子会极度自卑和敏感。

因为这种不信任感会大大引发孩子的挫败感,即便是成功地完成了某些事情,也深深感到是不被信任和祝福的。

“如果你担心某种情况发生,那么它就更有可能发生。”

墨菲定律”告诉我们,如果事情有变坏的可能,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

不要让你对孩子的担忧,演变成一场诅咒!

2. 对孩子“冷酷无情”一点

在第89届奥斯卡金像奖上,《鹬 Piper》获得了最佳动画短片奖。它讲述了一只饥饿的小矶鹬,努力克服恐水症,到海浪肆虐的沙滩上觅食的故事。

小矶鹬到了要独立捕食的年纪,面对未知的新世界,它不敢迈出自己的小脚。在身后的妈妈,却把它一步步硬顶向了满是风浪的大海。

妈妈把小矶鹬推向海滩,让它独自面对未知的东西,这就是成长的第一步。

独立发现自然带来的馈赠,这就是成长。

这部短片仅六分钟,却浓缩了一个稚嫩小生命所经历的全部成长课题。

动物界的生存法则尚且如此,人类社会与之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妈妈们更要懂得放手的意义。

或许只有“冷酷无情”地让孩子去闯,才能把孩子逼上了自立、自强之路,才能铸就他们勇敢坚毅、不屈不挠的人格和品性。

3. 适当让孩子吃点苦头

海蓝博士曾说过,做一个为孩子遮风挡雨的父母很容易,但做一个心里上插把刀看着孩子受苦的父母非常不容易。

孩子都是妈妈的“心尖肉”,捧在手心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

但俗话说“小亏不吃吃大亏,小苦不吃吃大苦。”

如果我们怕孩子吃苦,而承担了孩子的责任,虽免掉了孩子的哭闹和纠缠,却剥夺了孩子培养良好品格和发展自我能力的机会。

一旦失去家长的庇护,等孩子独自面对社会时,他的承受和抵抗能力几乎为零。

而真正爱孩子,绝不是把他放进蜜罐里,相反是要让他去吃苦,让他们明白吃的每份苦,都会增加生命的厚度;今天吃的苦,明天都会笑着说出来。

纪伯伦曾说,"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

既然孩子迟早会长大,会分开,那还不如尽早让孩子去体验、去摸索、去探寻,让他们拥有独立面对一切的能力。

妈们,学会放手,让孩子们自由飞翔吧!

毕竟,天空很蔚蓝、世界很广阔!

—THE EN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