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其實,敢不敢“放手”,反映了媽媽的教育認知和格局大小,它決定着孩子的成長空間。這樣的媽媽教出來的孩子會極度自卑和敏感。

我們對孩子所做的一切

都會開花結果

不僅影響他的一生

也決定他的一生。

——蒙臺梭利

最近,一位湖北媽媽因爲“手抄本”上了熱搜。

因爲擔心疫情期間孩子上網課傷眼,這位六年級孩子的媽媽做起了文字“搬運工”,親自抄寫語文課本、課外習題、輔導資料等。

網課期間,整整用光了20支筆芯,寫完了9本本子。

慈母手中筆,筆下萬千字,一筆一劃都是媽媽“無微不至”的愛,真是可憐天下父母心!

據這位媽媽說,雖然“手抄本”沒印刷本清晰,但當孩子發現別人用的是電子屏,只有他是手寫課本後,做筆記認真些了,學習態度也有所改變。

後來老師也表示,受疫情影響,老師們佈置作業都讓孩子們不用抄題目,直接寫答案,“班上就只有張媽媽手抄作業,並且堅持了兩個多月,連課本都抄。”

對此她叮囑張同學,“寫作業時要更認真一些,否則對不起媽媽手抄的作業本。

這位媽媽的做法,贏得了老師和不少家長的欽佩和讚許。

但也不少網友對此質疑,有的認爲媽媽是在感動自己;有的說以後不要拿這種所謂的“奉獻”要挾孩子的人生;有的乾脆直言是溺愛!

生活中如此“用心良苦”的媽媽很多很多,雖然這位媽媽事出有因,但很多媽媽卻是因爲“不放心”、“不放手”,孩子在她們眼裏,總“只是個孩子”而已。

但即便媽媽“操碎了心”,結果不一定皆大歡喜,有時還適得其反。

原因如一位網友所說:“很多家長通過自虐的方式表達愛,其實會給孩子造成很大的心理負擔,潛意識是想讓孩子覺得欠他的。”

其實,敢不敢“放手”,反映了媽媽的教育認知和格局大小,它決定着孩子的成長空間。

就像教育家蒙受臺梭利說過的:“我們對孩子所做的一切,都會開花結果,不僅影響他的一生,也決定他的一生。”

“我就是想要逃離你”

電視劇《小歡喜》宋倩母女曾給觀衆留下了深刻印象。

宋倩是一個要求非常嚴格的單身媽媽。

女兒成績很好,但如果哪次考了個“第二”,她就疑惑怎麼沒考 “第一”?以後怎麼進清華、北大?

爲了抓學習,她無所不用其極。

在女兒臥室書桌的一側開了扇窗,方便 “監視”。

隨意翻動女兒的書包書桌,甚至想偷看手機。

女兒高三後,她乾脆辭職陪讀。

每天變着花樣地燉海蔘、燕窩,起早貪黑地熬着各式藥湯。

甚至還做了計劃表,把孩子高考前每天需要做的事情一一列出。

在這沉甸甸的密不透風的母愛“管制”下,孩子終於撐不住了,被逼出“抑鬱症”,想跳海自殺。瀕臨崩潰的女兒對宋倩吼到:

“我就是想要逃離你!”

宋倩把翻身的希望都押在女兒身上;她給了孩子很多很多的愛,但 再好的愛,過量就變了味,好比“鹽”是百味之首,再好也應適度,被需要纔是最好。

武志紅曾說,“在中國,想要體驗當皇帝的感覺很簡單,生個孩子就可以了,想怎麼對待就行,然後道德與文化都可以說,父母這麼做都是爲了愛你”。

於是,很多父母以愛爲名,讓孩子按他們的想法去做,忽視孩子真正想要什麼,喜歡什麼,總是以過來人自居,認爲這樣會讓孩子少走彎路。

但現實總是千變萬化的,過去的經驗和想法不一定適應當下的境況。相反,

一個被看見、被尊重的孩子,會更有主見,更懂得“因時而動,順勢而爲”,才能走得更遠。

即便孩子要走彎路,要撞南牆,那該走的彎路一條少不了,該撞的南牆也得挨個撞。

只有經歷了這些,孩子纔有能力,真正做得了自己的主!

“我相信她會過得很好”

泰國一則公益廣告《我、女兒及鳳梨的故事》,講了一個貧窮媽媽引導教育女兒的故事。

一對母女,靠售賣現切水果爲生。

媽媽沒上過學,不知道怎麼教女兒,唯一能做的,就是讓她在生活中學習。

小女孩不會切鳳梨,媽媽就讓她跟着自己的動作一步步來。

小女孩想喫冰棒,媽媽捨不得。爲了彌補女兒,媽媽把鳳梨做成了“冰棒”,小女孩喫了後非常開心,說:“也許可以拿來賣”。

媽媽就準備了3枝鳳梨冰棒讓她去嘗試,但1支也沒賣出。

於是媽媽讓她去菜市場,看別人是怎麼賣東西的。

從市場回去後,小女孩用蠟筆做了廣告牌:5塊一支,10塊3支。

結果鳳梨冰棒熱銷。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育的重要目的在於激發潛能和創造力,但前提是適度地放手

假如小女孩在學切鳳梨時,媽媽擔心刀是利器不讓她碰,小女孩可能一輩子也學不會切鳳梨;

假如媽媽擔心市場裏可能有拐騙小孩的壞人,小女孩可能永遠也學不會賣東西;

假如第一次菠蘿冰棒賣不出去,媽媽不鼓勵她去仔細觀察,小女孩可能永遠也發現不了銷售也是一門學問。

所以,如果媽媽只注重“保駕護航”,而 沒給孩子“試水”的機會,孩子永遠只能是“孩子”。

但父母子女之間,終究是要分離的,對於媽媽來說,

學習怎麼放手、如何放手、何時放手,也許纔是對孩子最好的愛護。

只有這樣做,才能像廣告片尾“媽媽”所說的“當有一天我不在她身邊,我也相信她會過得很好”。

成長就是不斷放手

世間所有的愛是爲了聚合,唯有父母對孩子的愛,是爲了分離。

不管我們如何努力,作爲父母,可以相伴孩子的前半生,卻無法參與孩子的後半生。多厲害的媽媽都無法突破生命的限制,總有必須放手的一天。

如果不想讓孩子一離開父母就變得軟弱無能,你必須給他成長的可能,必要時還得狠狠心。

成長,就是父母不斷放手,孩子不斷試錯、不斷探索的過程。所以,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要做到:

1. 控制好擔憂情緒

媽媽的情緒直接影響孩子的思想、性格、行爲等。特別是孩子犯錯、遭遇困難和挫折時,媽媽的引導往往能給孩子打開另一扇窗。

如果媽媽總是憂心忡忡,還透着一種不信任和隱藏的控制感,那傳導給孩子的“潛臺詞”就是:

“這件事你能夠做好?”

“沒有我,你什麼都幹不好!”

“還是乖乖地讓我幫你吧!”

這樣的媽媽教出來的孩子會極度自卑和敏感。

因爲這種不信任感會大大引發孩子的挫敗感,即便是成功地完成了某些事情,也深深感到是不被信任和祝福的。

“如果你擔心某種情況發生,那麼它就更有可能發生。”

墨菲定律”告訴我們,如果事情有變壞的可能,不管這種可能性有多小,它總會發生。

不要讓你對孩子的擔憂,演變成一場詛咒!

2. 對孩子“冷酷無情”一點

在第89屆奧斯卡金像獎上,《鷸 Piper》獲得了最佳動畫短片獎。它講述了一隻飢餓的小磯鷸,努力克服恐水症,到海浪肆虐的沙灘上覓食的故事。

小磯鷸到了要獨立捕食的年紀,面對未知的新世界,它不敢邁出自己的小腳。在身後的媽媽,卻把它一步步硬頂向了滿是風浪的大海。

媽媽把小磯鷸推向海灘,讓它獨自面對未知的東西,這就是成長的第一步。

獨立發現自然帶來的饋贈,這就是成長。

這部短片僅六分鐘,卻濃縮了一個稚嫩小生命所經歷的全部成長課題。

動物界的生存法則尚且如此,人類社會與之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媽媽們更要懂得放手的意義。

或許只有“冷酷無情”地讓孩子去闖,才能把孩子逼上了自立、自強之路,才能鑄就他們勇敢堅毅、不屈不撓的人格和品性。

3. 適當讓孩子喫點苦頭

海藍博士曾說過,做一個爲孩子遮風擋雨的父母很容易,但做一個心裏上插把刀看着孩子受苦的父母非常不容易。

孩子都是媽媽的“心尖肉”,捧在手心怕摔了,含在嘴裏怕化了。

但俗話說“小虧不喫喫大虧,小苦不喫喫大苦。”

如果我們怕孩子喫苦,而承擔了孩子的責任,雖免掉了孩子的哭鬧和糾纏,卻剝奪了孩子培養良好品格和發展自我能力的機會。

一旦失去家長的庇護,等孩子獨自面對社會時,他的承受和抵抗能力幾乎爲零。

而真正愛孩子,絕不是把他放進蜜罐裏,相反是要讓他去喫苦,讓他們明白喫的每份苦,都會增加生命的厚度;今天喫的苦,明天都會笑着說出來。

紀伯倫曾說,"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

既然孩子遲早會長大,會分開,那還不如儘早讓孩子去體驗、去摸索、去探尋,讓他們擁有獨立面對一切的能力。

媽們,學會放手,讓孩子們自由飛翔吧!

畢竟,天空很蔚藍、世界很廣闊!

—THE EN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