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四川美術學院主辦的“見證現實——老工業基地及三線建設攝影展”,繼去年底在重慶美術館亮相後,5月12日起在上海喜瑪拉雅美術館展出。展覽中,一張《三線地區主要建設示意圖》勾勒出三線地區範圍,標記了三線建設部分項目,並列出三線主要鐵路線,如成昆鐵路、川黔鐵路、貴昆鐵路等共計9條路線。

三線建設是中國當代史中一個重要的歷史階段,親歷過三線建設的老人現在已屆古稀之年。他們離去後,人們將很難尋覓到歷史留下的真實印跡。

由四川美術學院主辦的“見證現實——老工業基地及三線建設攝影展”,繼去年底在重慶美術館亮相後,5月12日起在上海喜瑪拉雅美術館展出。展覽呈現了全國30餘位攝影家的200多件作品,還有視頻、影像裝置、書籍、文獻檔案等展品。

這次展覽分爲“老工業基地”和“三線建設”兩個大板塊。其中,“老工業基地”攝影作品記錄了老工業基地的今昔變化;“三線建設”則記錄了中國中西部地區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歷程。

影像中再問滄,200餘幅攝影見證中國三線建設今昔

陳海汶《上海黃浦江兩岸的老工業》攝影2002—2007

影像中再問滄,200餘幅攝影見證中國三線建設今昔

秦文《河灘上造萬噸船》 2005

影像中再問滄,200餘幅攝影見證中國三線建設今昔

劉進《攀枝花鋼鐵廠礦山》2019

展覽中,一張《三線地區主要建設示意圖》勾勒出三線地區範圍,標記了三線建設部分項目,並列出三線主要鐵路線,如成昆鐵路、川黔鐵路、貴昆鐵路等共計9條路線。《示意圖》將觀衆的記憶或是想象帶到上世紀60年代那場轟轟烈烈的建設中。1964年,我國在中西部地區進行了一場以備戰爲指導思想的大規模國防、科技、工業和交通基本設施建設。這場建設投入2052億元,數千萬人蔘與,興建近2000家大中型工礦企業、科研單位和大專院校,對中國的國防安全、經濟佈局、社會發展影響深遠。

這場三線建設的範圍,主要是甘肅烏鞘嶺以東、山西雁門關以南、京廣鐵路以西、廣西韶關以北的廣大地區,包括四川(含重慶)、貴州、雲南、陝西、甘肅、寧夏、青海等省區,以及山西、河南、湖南、湖北、廣西等省區的部分地區。

影像中再問滄,200餘幅攝影見證中國三線建設今昔

楊光《封存的記憶》2007

1965年,三線建設全面展開,集中在“三五”“四五”進行,“五五”期間續建收尾。上世紀80年代,三線建設進入調整改造階段,實施企業佈局調整、產品結構調整和技術改造。到2005年底,三線建設調整搬遷工作畫上了句號。這場取得過重大成就的建設,從個體層面上也深刻影響了數千萬三線建設者及其後代的生活和命運,這些影響至今猶存。

2020年5月12日,是汶川地震十二週年,也是國際護士節,選擇這天開幕,或許是巧合,但在當天走進展廳和每一張圖片陳述的歷史,心情未必不是複雜的。與不少展覽只是簡單地貼上展籤不同,這裏的每幅作品都有一段說明文字,攝影師對歷史和現實的情感、思考,一一浮現。

2019年,《再問滄桑——三線人物口述紀實》出版,每一位知情老人的講述,都是對一段歷史的珍存。此書亦是本次展品。

以下,是澎湃新聞記者整理的一組攝影作品。

影像中再問滄,200餘幅攝影見證中國三線建設今昔

孫佔濤《黃河,山西保德》2014

時間塑造着風景,使之成爲一個地方的獨特教養。這些逐漸遠去的工業風景像是文明世界中粗魯的一塊淤青。當你向時間行禮,風景也在凝視着你。(孫佔濤)

影像中再問滄,200餘幅攝影見證中國三線建設今昔

林堅《礦·野》(之一)1994-1998

影像中再問滄,200餘幅攝影見證中國三線建設今昔

林堅《礦·野》(之一)1994-1998

影像中再問滄,200餘幅攝影見證中國三線建設今昔

林堅《礦·野》(之一)1994-1998

幾十年過去了,內心並未平復,常有的悸動來源哪兒呢?

大千世界,芸芸衆生,我即衆生,衆生即我。因而無論有意無意,有心無心,我所關注的就是大衆,就是人,就是人的環境,環境即社會。

機器是冰冷的,我的心卻時時被渾身流動的血泵動着,溫熱着,只要我思,只要我在,血液的執着就是我的執着。(林堅)

影像中再問滄,200餘幅攝影見證中國三線建設今昔

戴小兵《重鋼勞動者》2007

在拍攝勞動者時,我既想賦予他們以個體的尊嚴,又想展現他們在集體勞動中的疲憊,所以我經常採用羣像式的視角來呈現他們的個體差異。

工廠是一個集體社會,工人們總是穿着相似的服裝,面帶相似的表情,甚至有着相似的言談舉止和生活經歷。但我知道,其實他們不一樣,所有個性的差異都無法被共性所取代,因此我喜歡將他們放在整體中呈現差異。(戴小兵)

影像中再問滄,200餘幅攝影見證中國三線建設今昔

王玉文 《遼寧大連中遠造船廠農民工的午餐》 2010

影像中再問滄,200餘幅攝影見證中國三線建設今昔

王玉文《鍊鋼工人的午餐 本鋼》1990

我喜歡攝影,因爲我更喜歡讓人們透過作品看到生活本身。我的工業情結不能不說是和我的經歷有關。遼寧曾是共和國的工業支柱,我目睹了它的輝煌,我熟悉那些工礦,熟悉那裏的工人……(王玉文)

影像中再問滄,200餘幅攝影見證中國三線建設今昔

劉進《歸零》(之一)2017

影像中再問滄,200餘幅攝影見證中國三線建設今昔

劉進《歸零》(之一)2017

2014年10月31日15時19分,重慶九龍火力發電廠發電功率表降爲零,人聲鼎沸的控制室內出現了哭聲。三年後,我再次來到這裏,曾經高速運轉讓人無比自豪的發電廠變得空無一人,只剩下密結的蛛網與歸零的儀表。(劉進)

影像中再問滄,200餘幅攝影見證中國三線建設今昔

餘勤《歸零的國企》2017-2018

《歸零的國企》拍攝的是廢棄的重鋼特殊鋼廠,下雨天還會掉石棉瓦,因爲安全問題目前已經不允許外人進入。出於對現場的尊重,我拍攝的所有場景都是原景。(餘勤)

影像中再問滄,200餘幅攝影見證中國三線建設今昔

王遠凌《機器的肖像》2016

影像中再問滄,200餘幅攝影見證中國三線建設今昔

吳雨航《藍之暗角》(之一)2017

影像中再問滄,200餘幅攝影見證中國三線建設今昔

竇紹林《再生》2017

此次展覽,是四川美術學院實驗藝術學院的國家藝術基金2019年度傳播交流推廣資助項目。策展人之一王林認爲,影像藝術在新媒體藝術和實驗藝術的教學研究和創作中至關重要。“這種案例性陳述和揭示性見證,對中國當代藝術創作來說尤爲重要。”

本次上海巡展還加入了上海小三線建設的介紹和展品。策展人之一李川說:“上海站是此次展覽的第二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站。上海爲三線建設提供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支持,三線建設也成爲上海人家庭變遷的重要影響因素,承載着不少人的理想與激情。回顧這段歷史時,也是在回顧過往建設中的上海力量。而且,面對未來時,這段歷史依然很有價值的。

在策展執行人之一張小吧看來,無論是重慶鋼鐵集團原址的拆遷改造、上海黃浦江碼頭的新舊景觀,還是東北廠區上下班途中的工人……“我們既能看到不同時代的鮮明對比,也能看到不同地域的歷史風貌,而這一切都蘊藏着不可磨滅的人文記憶。”

影像中再問滄,200餘幅攝影見證中國三線建設今昔

展覽現場 澎湃新聞記者 攝

影像中再問滄,200餘幅攝影見證中國三線建設今昔

展覽現場

展覽將持續至5月27日。

相關推薦
  • 共振:全新一屆三影堂攝影獎即將開展
  • 街頭藝術、影像放映 遇見潮流藝術新風潮
  • 攝影記疫|竺鋼/盧承德:滬蘇雙城,別樣疫情斷片碎影
相關文章